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高氟区及非高氟区引产胎儿牙胚成釉细胞的形态变化及不同发育时期成釉细胞增殖、分化及调亡的发生,研究成釉细胞形态及相关调控因子的改变在氟牙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探讨氟牙症的发病机制。方法:分别取高氟区(织金县)及非高氟区(遵义县)合法引产胎儿各10例设为实验组及对照组。胎龄均为14—28周。取胎儿下颌骨,经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脱钙四周,做唇舌向连续病理组织切片及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切片,采用HE染色技术及TEM观察胎儿牙胚成釉细胞不同时期形态及微观结构的变化;通过原位杂交技术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技术,观察胎儿牙胚釉质形成过程中成釉细胞中调控基因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bcl-2、bax、信号分子smad4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1,TGF-β1)、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的表达。采用图像分析软件对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组织杂交染色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HE染色结果表明实验组胎儿分泌期成釉细胞排列极不规则,高度变矮,失去高柱状形态,一些细胞发生扭曲细胞内出现颗粒和不规则的空泡。透射电镜显示实验组成釉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细胞器减少,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线粒体肿胀、变形,胞浆内有空泡产生,一些细胞呈现凋亡迹象;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结果可见在实验组成釉细胞中参与调控细胞增殖的因子PCNA、Cyclin D1表达较对照组减弱,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bcl-2、bax、smad4、TGF-β1、BMP-2的表达在实验组成釉细胞中表达较对照组减弱,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实验组釉质形成过程中成釉细胞发生一系列形态学变化,细胞因子PCNA、Cyclin D1、bcl-2、bax、smad4、BMP-2及TGF-β1等表达失调,提示过量氟可能通过抑制成釉细胞分化、增殖及随后的基质合成与分泌,导致氟牙症的病理改变,与氟牙症的形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