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NF调控小胶质细胞持续性活化状态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xocec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神经病理性疼痛因其疗效差,发病机制复杂引得学界广泛关注。目前研究认为,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持续活化是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键,同时,大量体内试验发现,活化后的小胶质细胞表达BDNF增多,而BDNF直接鞘内注射可以引起痛觉过敏。因此我们推测,活化小胶质细胞表达的BDNF将进一步加强其自身的活化,这一正反馈机制将直接导致小胶质细胞的持续活化,从而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控。本实验以体外培养小胶质细胞株BV2作为实验对象,观测BDNF与小胶质细胞持续活化状态之间的联系,探讨正反馈机制对小胶质细胞持续活化的影响,寻找阻遏小胶质细胞持续活化的药物。  方法:  第一部分:建立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模型,观察其活化后合成表达BDNF的变化  采用不同剂量的外源性 ATP孵育小胶质细胞不同时间,观测小胶质细胞1)活化标记物CD11b的表达变化,2)形态学变化,3)迁移能力变化,4)合成表达BDNF及释放TNF-α的变化;  第二部分:ATP活化小胶质细胞后,观察BDNF的清除剂TrkB/Fc对其活化状态影响  用外源性ATP活化小胶质细胞后,再使用BDNF的清除剂TrkB/Fc,观测小胶质细胞1)CD11b的变化,2)形态变化3),迁移能力变化4),合成表达BDNF及释放TNF-α的变化;  第三部分:外源性BDNF对正常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采用不同剂量的外源性BDNF孵育小胶质细胞BV2不同时间,观测小胶质细胞1)CD11b的变化,2)形态变化,3)迁移能力变化,4)释放TNF-α变化。  结果:  第一部分:  ATP能够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活化小胶质细胞,使其活化标记物CD11b的表达明显上调。同时活化后的小胶质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由分支状变成阿米巴状,胞体增大,分支减少,迁移能力明显增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的合成和炎症因子TNF-α的释放也明显增多,本组实验进一步证实ATP确实能够活化小胶质细胞,使其从“静止”状态变为“活动”状态。  第二部分:  前面实验发现ATP能够活化BV2,使其BDNF表达增多,而本实验部分发现在使用BDNF的清除剂TrkB/Fc后,能够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下调原本上调的CD11b,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使其形态学改变不明显,迁移能力也相对减弱,BDNF合成表达及TNF-α释放明显减少。  第三部分:  外源性BDNF直接作用于BV2后,也能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活化小胶质细胞,使其形态发生阿米巴状改变,迁移能力增加,释放细胞炎性因子TNF-α的量增多。  结论:  体外实验发现,小胶质细胞活化后,BDNF合成增多,使用 BDNF的清除剂TrkB/Fc后,又能够抑制原先的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与此同时,外源性BDNF亦可使正常小胶质细胞活化。因此我们推测,小胶质细胞活化后合成表达增多的 BDNF将进一步加强其自身的活化,这一正反馈机制将直接导致小胶质细胞的持续活化,从而参与机体病理过程的调控。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