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人际好奇的调节作用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vi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好奇是一种寻求他人未知信息的内在动机,包含他人的日常习惯、人生经历、内在想法和心理感受等人际信息。而人际信息的获得将帮助个体在变化莫测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及成长。一方面,人际信息的获得有利于降低不确定感带来的焦虑,增加对社会环境的控制感,如促进社会交往,进行社会比较等,另一方面人际信息的交换和传播也会促进个体的文化学习以及社会规范的维护等。由此可知,人际好奇具有促进社会适应的功能。然而,良好社会适应的一个潜在威胁就是社会排斥。社会排斥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将破坏个体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可导致多种不良后果,如诱发攻击性、产生抑郁等消极情绪、损害自我调节功能等,进而影响个体的良好社会适应。由于以往国内外对人际好奇的研究较少,往往集中在人际好奇的问卷测量、生理机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缺乏对人际好奇社会功能的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设计两个研究初步探索不同人际好奇水平是否能够减弱社会排斥对个体社会适应的消极影响,即考察不同人际好奇水平在社会排斥与社会适应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大学生人际好奇水平的总体分布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检验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排斥事件对个体良好社会适应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不同人际好奇水平在排斥事件与个体社会适应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大学生人际好奇总体上服从正态分布,不同年级、性别、家庭所在地、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在人际好奇总分及部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2)日常生活中遭遇社会排斥事件的频率与社会适应之间呈负相关,具有显著地预测作用;(3)不同人际好奇水平在社会排斥事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研究一证明了个体日常生活中遭受到社会排斥的频繁程度将影响其社会适应,并且人际好奇水平在其中起着调节作用。也就是说,人际好奇水平能够降低社会排斥事件对个体社会适应的消极影响。研究二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被试进行随机分组,拟从行为实验上来探讨社会排斥对个体社会适应的消极影响,并深入分析人际好奇在其中是否存在调节作用及其内在机制。其中选用攻击性和情绪作为衡量指标。结果发现:(1)社会排斥组被试的积极情绪体验显著地低于控制组,而消极情绪体验与攻击性则显著地高于控制组;(2)不同人际好奇水平在社会排斥与消极情绪体验、攻击性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再次验证了人际好奇的调节作用,并说明高人际好奇者在受到社会排斥后,引发更少的攻击性和负性情绪,进而降低了对社会适应的消极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大兴矿污水项目试运行期间,产生中水水质不稳定,其中氨氮、悬浮物、浊度等主要指标超标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具体方案。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axing mine
初中数学既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但在知识点的讲解上却又很枯燥。新课程改革要求以素质教育为中心,那么,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最大的魅力就是实验,要学好物理,首先就要重视实验并做好实验.通过实验再现物理情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通过实验过程,学生很容易就得
英语语境教学法是指通过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创设英语学习的语言氛围,激发学生潜能,倡导学生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联系实
期刊
近年来,人们的视野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关于“孝”的字眼,各地纷纷掀起一股慈孝热潮。因此“孝道”这种传统文化开始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对小学生实施孝道教育也备受关注。本文以北
思源学校是海南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发起的旨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实施的“教育移民扶贫工程”战略举措,由于实施从内地引进优秀中小学校长和学科带头人的教师招聘政策,使思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毋庸置疑,教师的发展是民族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国民基础教育的重点仍然在农村。因此,要解决中国
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在科研领域做出了一番成绩,但在文字的应用方面却显得十分薄弱.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文字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带给了
对于基层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而言,任务显得很艰巨,缺乏良好的基础,各种差异都存在直至影响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缺乏良性的循环是影响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问题.
从初中到高中,物理知识无论是在难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不少学生在初中时对物理非常感兴趣,但一到高中,兴趣就逐渐下降,有的同学甚至放弃了对物理的学习.其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