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四个实验组卵巢卵母细胞的直径皆小于空白组,浓度为0.001个眼柄/ml的实验组以外,其余三个实验组与空白组比较卵巢卵母细胞直径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说明:注射引起的虾体损伤对卵巢发育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不大,凡纳滨对虾眼柄粗提物具有GIH活性。 通过组织学连续切片与扫描电镜相结合的方法,对凡纳滨对虾早期的性别分化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发现:凡纳滨对虾外部形态的性别分化最早发生在仔虾后第37天,此时在扫描电镜下可以观察到雄性附肢的芽基,第45天光镜下可以观察到交接器;仔虾后24天出现原始生殖细胞(PGCS),位于背大动脉的两侧以及围心腔膜的腹面,细胞个体以及细胞核明显比周围的细胞大,具有强嗜碱性,细胞核为圆形或椭圆形,核内染色质清晰可见,随着生殖腺的发育,在第43天出现了生殖管,第55天生殖腺可以区分为精巢和卵巢。 分别在凡纳滨对虾仔虾后17d、22d和27d,利用不同浓度(0.0001、0.01、0.1、1个眼柄/ml)的眼柄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仔虾进行24h的浸泡,同时在处理次数上设置梯度,每隔五天浸泡一次,分一到三次不等。被浸泡过的凡纳滨对虾养到一定规格后,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群体雌雄性别比例。发现对照组雌雄比例约为1:1;在仔虾后17d处理的,除了浓度为0.001个眼柄/ml的实验组雌性率达到80%外,其余三个实验组雌性率均在70%~72%之间;在仔虾后22d处理的,除了浓度为0.001个眼柄/ml的实验组雌性率为75%以外,其余三个浓度组都在70%左右;在27d处理的,除了浓度为0.1个眼柄/ml的雌性率为73%以外,其他三组雌性率都在60%左右,效果不明显。总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迟,凡纳滨对虾的雌性率降低,但整体雌性率还是高于对照组,只是仔虾后17天和22天处理的各实验组的雌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随着处理次数增多雌性率降低。
凡纳滨对虾促雄性腺结构及其性别分化的研究
【摘 要】
: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雌雄之间的某些生物学或经济学性状(如生长速度、个体大小等)存在显著差异,性成熟后个体大小相差悬殊。若实现他们的单性化养殖,则可以缩短养
【机 构】
:
广东海洋大学
【出 处】
:
广东海洋大学
【发表日期】
:
2009年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雌雄之间的某些生物学或经济学性状(如生长速度、个体大小等)存在显著差异,性成熟后个体大小相差悬殊。若实现他们的单性化养殖,则可以缩短养殖周期,提高产量。因此深入开展凡纳滨对虾性别决定因子及其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利用生化技术和组织学手段等,研究了凡纳滨对虾促雄性腺的结构及其性别分化时期:检测了眼柄粗提物的GIH(Gonad-inhibiting Hormone)活性;并且采用不同浓度的眼柄粗提物对不同时期的凡纳滨对虾仔虾进行了浸泡处理,获得了雌性比例较高的群体。为凡纳滨对虾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表明了通过性别控制实现凡纳滨对虾单性化养殖的可能性。
利用显微观察和组织学连续切片的方法研究发现:凡纳滨对虾的促雄性腺埋于精荚囊端壶腹外侧的肌肉中,呈不规则的片状,用Harris苏木精染色,整体被染成深蓝色。组织切片观察发现:体长为7em左右的凡纳滨对虾雄虾的促雄性腺细胞多为卵圆形,分散排列在肌肉中,细胞核比较大,但是核质疏松,被染成浅蓝色,核仁1~2个清晰可见,细胞界限较清晰;体长为9cm左右的凡纳滨对虾雄虾的促雄性腺,有两种形态的细胞:一种核质致密嗜碱性非常强,细胞核被染成深蓝色,核仁很难辨认,大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另一种细胞与体长为7cm的结构相似,细胞核内的电子密度比7cm的多,两种细胞的数量相差不多;体长为12cm左右的凡纳滨对虾促雄性腺,成团状排列在精荚囊的一侧,各个细胞团大小形状不一,每个细胞团外面都有一层很薄的结缔组织,第一种类型细胞居多;体长为15cm左右繁殖过后的凡纳滨对虾的促雄性腺,大多数腺体细胞的细胞核固缩,细胞质呈空泡状。可见促雄性腺的结构是逐步发育的,而且它的结构也会随着精巢的发育而有所不同。
对性腺未成熟且剪掉单侧眼柄的雌虾注射不同浓度(0.001、0.01、0.1、1个眼柄/ml)的眼柄粗提物,每次注射0.2~0.3ml,每隔一天注射一次。在注射三次后的第三天,将虾体解剖取出卵巢,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卵巢卵母细胞的直径。经统计发现:浓度为0.001个眼柄/ml的实验组卵巢卵母细胞的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只剪单侧眼柄,不注射)(0.01
其他文献
本论文包括三个试验,分别研究了中华鲟幼鱼维生素C的需要量,饲料维生素E添加水平对史氏鲟幼鱼生长及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的影响和史氏鲟幼鱼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各试验均采用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因肉嫩味美、营养丰富,生长快、适应环境能力强等特点,成为新开发的名贵淡水经济鱼类之一。本论文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逐月采集的长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