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成长——论新世纪网络女性小说的双重主题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200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末,互联网携着“比特”以俯冲之势走进文学,在理念、创作和接受上都对传统文学造成冲击,网络文学这种新的文学样态得以诞生。尽管人们对网络文学的命名及意义界定都还存在争议,但其仍以区别于传统的因质茁壮成长,渐成气候。作为中国文学众多流脉的一支,遭遇了网络写作的女性文学在新世纪的存在状态及意义解读也是斑驳复杂的,不少研究者都对其予以关注。本文拟以新世纪网络女性小说的写作主题为对象进行分析,以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及大量新世纪网络女性小说文本为出发点,从历史与成长两个角度探讨新世纪女性网络写作的主题,肯定其创作实绩的同时,也提出所存在的相关缺陷,力图对新世纪网络女性小说的创作情况有一个真实而全面的展现。   本文共分成四章:   第一章:绪论,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论题的原因及意义。通过对网络文学、网络女性文学等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与论题有关的研究综述的简要概括,指出本文的主要论题及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对于女性来说,“历史”是存在的根基,“成长”是存在的证明,女性写作者要想寻找并求证自我和个人价值,必须将笔触伸向这两个关键词;而以此为切入点来探查新世纪的网络女性小说,不仅有利于提高和延伸对整个网络女性文学的认知,也将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幽微的探读女性生命情状之路。   第二章:重点论述新世纪网络女性小说对“历史”主题的言说情况。新世纪网络女性小说中,写作者以重塑或虚构的方式,塑造了大量曾经于历史上存在或不存在的女性人物,让她们登上历史文本舞台,完全取代男性成为历史的主人。她们见证着历史的变幻,甚至在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扭转了历史的轨迹,宏阔庄严的庙堂历史成为万紫千红的女性历史;而“历史”则退居叙事的边缘,从history(亦即hisstory)转变为herstory,并成为herstory上演的幕布和舞台;同时,历史在她们的观念中亦不复有前辈女作家笔下一贯的沉重和庄严,而是时重时轻,并混合着好奇、消闲、戏谑、玩味的暧昧内质。   第三章:重点论述新世纪网络女性小说对“成长”主题的书写情况。“成长”不仅包括身体的成熟过程,还包括心理和精神成长的过程,所以本章从“身体”和“情爱”两方面来讨论新世纪网络女性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成长”主题。与前辈作家有意识地凸显性别意识和性别自觉的个人化写作不同,新世纪女性网络写作在释放个人经历和记忆时少了关于性别主体思考时的深邃与激烈,更多的是成长言说时的青涩单纯或随意不羁。她们出于简单的青春叛逆思想或其他目的,描写对自我身体、对成长过程中于爱情的向往、曲解或犹疑,对压抑的灵魂的感受,以此逃避内心的迷惘或愤怒,在灵与肉并不那么明洌的摩擦中,寻找和印证自我个体在“小我”世界中五味驳杂的存在感。   第四章:揭示“历史”与“成长”两主题的内在联系,即都是通过对女性经验的挖掘来进行言说和书写的,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女性个体和群体的生命经验。   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指出新世纪网络女性文学在关于“历史”与“成长”两个主题方面的创作实绩和较之传统女性写作的新异性的同时,也点明其存在的隐忧。
其他文献
传统文化意识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化中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被认为是“京派现代主义集大成者”的汪曾祺,其文学创作堪称是观察传统文化意识影响作家现代主义选择的绝佳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沐浴着五四自由、民主新风,博采西方儿童本位之长,鼓动爱心风帆,开启儿童心灵之门。回首往昔,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始终贯穿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之中,第一
每个时代的科技进步必然使媒介也相应地发展与变化。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人们的感受方式、生活方式都随之变化,而且媒介作为中介力量对文学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媒介与文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广为人知,雕版印刷术具体出现在什么时候,史书并无里程碑式的明确记载。但是经历了隋唐五代、宋元时期,雕版印刷术作为明代的主流媒介,其技术已经达到顶峰。同样,通俗文学在明代的蓬
学位
宋代韩愈的研究蔚然成风,乃至有五百家注韩的说法。祝充《音注韩文公文集》就产生在这个韩集研究非常繁盛的背景下。在他之前,宋人在校勘、辨证和家谱等方面做了不少的研究,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