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忧患意识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遗产,在整个民族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深远影响。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忧患意识始终是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忧患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观点和看法,它既不是悲观思想,也不是厌世的表现,忧患意识体现的是对国家与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其本质是积极向上的;忧患意识是根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发出的一种深沉的警世之声,往往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中国传统忧患意识使人们意识到: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个人,都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要居安而不忘思危,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不骄不躁、沉着冷静。从这一个思想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保持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就必须时刻保持“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的强烈忧患意识。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有忧患意识。这是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永远昌盛的思想前提。在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一方面,中国取得的伟大建设与发展成就,让全世界为之瞩目。另一方面,对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我们也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否则,将会严重影响中国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同时又存在着哪些忧患呢?怎样在忧患中实现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研究中国传统忧患意识的意义所在。就目前而言,我们要清醒认识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忧患。从长远来看,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涵许多方面,主要体现在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要实现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本文采用比较法、文献研究法、资料分析法、哲学分析法、归纳总结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介绍了传统忧患意识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进程,详细分析了传统忧患意识的内容以及主要特征,客观评价了传统忧患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深入探究了传统忧患意识对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其他文献
党建带妇建是巩固党执政的妇女群众基础的重要举措,是顺应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革、更好联系和服务广大妇女群众的必然要求。2020年上半年,在云南省委高度重视下,云南省妇联继
通过TBM设备实地组装所需最小空间的需求,在充分考虑设备尺寸、安装方式、地质条件以及衬砌结构等因素,结合后期配套工程施工组织需求,从施工角度分析确定TBM组装洞室断面尺
通过二年多的准实验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相应的成果: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则学业成绩也越好;高考成绩与学生智力测试水平成明显的正相关特性;实验班高考成绩高于
语言教学必须让学习者通过交际习得语言,以达到使用语言的目的,因为语言应该是在使用中掌握的。这就使得语言学习者的任务得到了扩展:他们不但要掌握语言的结构,还要具有用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空前崛起的经济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很好的国际化经营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面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