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洋科学馆超长大跨度结构的分析及设计方法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an2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经济稳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形态各异、平面不对称凹凸不规则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大型公共建筑,由于建筑功能的需求常常设计成大跨度空间结构,并且受使用条件等要求所限,并未能按现行规范要求的间距设置足够的伸缩缝而形成超长结构。超长结构与大跨度结构已成为结构设计工作中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结构形式,这给结构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专家学者对超长大跨结构方面的研究较少,且未提出一套相对完善的解决方案来指导结构设计。本文以珠海长隆海洋科学馆结构设计为实际工程案例,阐述了超长大跨结构设计的一般分析思路与设计方法,以期在专家学者对超长大跨度结构方面的研究较少的现状环境下,提供一套相对完善的解决方案,为其他超长大跨结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以珠海长隆海洋科学馆结构设计过程中的难点和创新的做法为研究背景,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本文首先阐述了超长大跨度结构设计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文案例——珠海长隆海洋科学馆的工程概况。结合现行国家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对楼板局部不连续、侧向刚度不规则和平面形状不规则等多项不规则指标存在时的超限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具体的结构加强措施和构造措施。(2)通过对超大跨度混凝土梁分析,及对其结构方案比对,最终确定采用对大跨度混凝土梁采用施加预应力的方法解决其挠度问题。在对其进行受力分析过程中,为了避免大跨度梁的工况过于复杂,通过采用设置双梁等创新性的结构方案,很好地将看台荷载进行导流,避免了大跨度梁的受力情况过于异常复杂化的问题。文中详细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及采用预应力工艺时的注意事项。实测数据证明,采用施加预应力的方法对混凝土梁的变形起到非常好的控制效果。(3)通过利用有限元软件计算温度作用下结构内力的变化,分析了超长结构在温度应力作用下对整体结构的影响,以及分析了非结构性裂缝发展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分析了从原材料使用、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全过程应采用相应的解决措施,以避免裂缝的发展,保证建筑物的耐久性。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已成为两大难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制冷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市场上基本都是采用电驱动压缩式制冷设备,而这类设备采用的氯氟烃类制冷剂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加剧温室效益,而吸收式制冷技术采用的是自然工质对,且具有运动部件少,结构简单等优势,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绿色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在农村地区秸秆类生物质由于没有好的利用途径,大多
近几年来,深度学习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全球的科学家和学者们的不断努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深度学习项目可以落地并应用到我们生活中。而本论文所研究的语义分割其实严格来算也是一种密集的分类任务。其相当于把图片中每一个像素都进行分类,并最终打上掩码以在宏观上表示具体某类像素集合的类别。而如今语义分割已经被大量地应用到无人驾驶、遥感图像、医学图像等领域当中。但随着语义分割大量被应用,也逐渐在真
钢-混凝土组合梁通过剪力连接件将钢梁和混凝板结合成整体受力工作。常规材料强度较低导致混凝土板较厚、结构自重大、负弯矩区混凝土易开裂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组合梁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新型高性能材料的涌现与成功应用,为普通组合梁技术瓶颈的突破提供了可能。UHPC具有超高强度、良好延性和优异耐久性;高强钢屈服强度不低于460MPa。相较于普通钢-混凝土组合梁,高强钢-UHPC组合梁可以改善混凝土板开裂导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国范围内都在稳步地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而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传统市政工程建设中面临的难题,如规划道路下市政管线线位紧张,传统施工工艺中新建和改建城市管线需要对路面进行开挖,进而出现交通堵塞,影响市民出行等问题。由于我国较晚建设综合管廊,要在已开发建设的地下空间进行综合管廊的建设,难免会出现综合管廊隧道与既有隧道相互交错、隧道间距越来越小的问题,
装配式建筑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比起传统现浇结构摆脱了对大量劳动力的依赖,同时标准化的工厂作业能够保证构件的质量,减少材料的浪费,降低环境污染。对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连接钢筋技术是灌浆套筒灌浆钢筋连接技术。灌浆套筒作为该连接技术的关键构成部分,其力学性能和变形性能对连接的可靠性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经济性优秀的灌浆套筒对降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成
埋地管道日渐老化、影响因素众多、难以检测维护,致使管道漏损事故频发。面对错综复杂的供水管网,目前供水企业对管道的漏损控制大都是对全部管道进行统一的检测、维护和漏损后的停水抢修,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取不到好的效果,还使供水企业在应对漏损情况时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为了改变盲目检测维护、被动应对漏损的状况,数据驱动为管道漏损控制问题提供新的决策思路。收集大量、源源不断、准确可靠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
作为3S技术之一的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是获取地表空间目标几何信息、重建地表三维模型,构建数字地球的重要支撑技术。对于大像幅高分辨率的卫星线阵影像,实现影像密集匹配是提取地表空间三维信息的重要环节,其关键在于通过核线约束将同名点搜索范围从二维降为一维,以保证匹配过程的效率和可靠性。本文围绕线阵影像的核线模型展开研究,提出一种以上下视差最小为原则的线性核线模型及其参数估计方法,进而用于核线影像生成及国
方钢管混凝土柱具有节点构造简单、施工方便、与梁连接容易等优点,但相对于圆钢管混凝土柱,其承载力和延性较差。采用截面加强措施来提高方钢管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目前,关于加强截面的方钢管混凝土柱的研究方兴未艾,是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针对不同加强截面的方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压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了主流的五种截面加强措施对轴压下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极限承载力、刚度、延性、局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钢管混凝土拱组合桥因结构刚度大、承载能力高、造型美观等优点,在高速铁路桥梁领域应用广泛。梁拱结合部是连续梁-钢管混凝土拱组合桥受力的关键区域,其基本力学性能直接关系全桥受力安全。针对连续梁-钢管混凝土拱组合桥服役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以往修建的梁拱组合桥拱脚部位混凝土开裂现象普遍,对结构受力安全和耐久性极为不利。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广州铁路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上一座在建的大跨预应力
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以下简称槽形梁)是一种由主梁、道床板和端横梁组成的下承式桥梁结构,具有建筑高度低、桥下净空大、隔音降噪效果好等优点,在公路、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建设中应用广泛。以往修建的槽形梁桥道床板多采用混凝土实心板,结构自重效应突出,限制了其向大跨桥梁结构的发展。在保证受力安全前提下,对混凝土实心板进行空心化,可有效减轻槽形梁的结构自重并增大其跨越能力。目前,国内外对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