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针刺对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来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_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以下简称TKA)目前已成为治疗重度的膝关节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可以明显降低关节的疼痛程度和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TKA的术后疼痛率高达90%。有学者研究表明,针刺相关经络穴位可提高痛阈,但是对于具体某条经络和某些穴位的研究较少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在围手术期应用针刺对于单侧TKA后疼痛的影响,以期为TKA术后镇痛相关方面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方法:遵循本研究的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选取54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同期对照的实验设计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应用TKA常规镇痛方案,即术中采用硬腰联合麻醉,术毕应用股神经阻滞麻醉,术后应用患者自控镇痛泵(PCA),总量为100ml,标准流量2.0ml/h,自控给液剂量0.5ml(单次),自控间隔时间约15min,术后48h拔除。患者术后48h内出现疼痛时,可按压流量阀,增加给液量,并做记录。如若患者术后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告知医师评估VAS评分,当VAS≥7分,临时给予备用镇痛药物塞来昔布胶囊(西乐葆)0.2g,并予以记录。在应用塞来昔布胶囊0.5h~1h后疼痛未缓解者,予以应用盐酸布桂嗪注射液(强痛定)100mg,记录补救镇痛药物的剂量和次数。实验组采取在应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镇痛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围手术期针刺治疗,针刺时间和频次固定。两个组别记录患者在术前、术后6h、18h、24h、48h、72h、96h、120h的运动状态下的疼痛VAS评分,并记录术前1天,术后第2、3、4、5天患肢主动活动时所能达到的最大屈伸角度(ROM),同时记录两组中患者的疼痛药物使用剂量及频次、疼痛药物的不良反应记录。
  结果:在将两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实验组在术后18小时至术后48小时内运动VAS评分稍优于对照组,但主动ROM评分、镇痛药物的追加使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并无明显差异,术后6小时这一时间点和术后72小时及以后两组别的运动VAS评分无明显差异。
  结论:本研究经过小范围的实验及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在围手术期应用针刺治疗,对于单侧TKA的疼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对单侧TKA的镇痛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而能否在临床上推广普及,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基于肺为水之上源及肺主气理论,结合自拟方“宣肺益气生津汤”的临床疗效观察,明确从肺论治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理论可行性。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在严格控制日常饮食、运动辅助治疗的前提下,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组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加服宣肺益气生津汤方。记录给药前及治疗8个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人的FPG、2h
学位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两种方式,探讨益气活血法对于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影响,并探索益气活血经典药对(黄芪、当归)治疗T2DM的最佳配比。  方法:临床观察:选取70例T2DM患者,其辨证为气虚血瘀证,随机分成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益气活血药,治疗期为8周。动物实验: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
学位
目的:  通过与常规针刺法进行比较,观察腹背阴阳配穴的治疗方法对脑梗死后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针刺法)与治疗组(常规针刺加腹背阴阳配穴法),各33例,两组患者均在病情稳定后接受康复训练。10天为1疗程,共3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运功功能评分(FMA)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差异。  结果:  1.
目的:通过观察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ES)及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SDSVD)评分变化,与常规针刺法对比,探讨健脾调神针刺法对痰浊阻窍型脑出血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ICH-VCI)患者的影响。  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选用健脾调神法,对照组选用常规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记录两组患者的MoCA、MMES及SDSVD评分变化,比较疗效差异。  结果:
目的:本研究采用针刺结合腰骶部隔姜灸和针刺结合暖宫灸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观察和对比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40例,随机分为针刺结合腰骶部隔姜灸和针刺结合暖宫灸两组,每组各20例患者。两组针刺取穴相同,疗程相同,均每周治疗3次,一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目的:通过对清及清以前咳嗽中医外治法文献搜集、整理,以总结分析取穴、用药规律,为当今临床科研提供借鉴。  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源,将检索文献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分析,并结合导师治疗咳嗽临床经验,探析治疗咳嗽思路。  结果:涉及医籍201部,条文2826条,外治法19种,穴位处方1962个,药物外治处方862个,推拿功法处方57个。其中腧穴146个,以膀胱经、肺经为主,多位于胸腹部,特定穴以五
学位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比“《内经》豹文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旨在观察“《内经》豹文刺法”对心肾不交型不寐的症状改善情况,探索治疗效果。  方法:把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受试者,据随机数字表分成“《内经》豹文刺法”组(30例)与常规针刺组(30例)。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心肾不交型不寐中医证候积分表,采用SPSS21.0对数据做统计分析。  结果:1.一般资料
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小腹部红外热成像图,总结寒凝血瘀型PD患者的小腹部红外热成像特征;并观察分别针刺中极、地机、三阴交对寒凝血瘀型PD患者小腹部热成像的影响,同时以视觉模拟评分为观察指标,分别评定针刺此三穴对寒凝血瘀型PD患者的即时效应,探讨针刺治疗的时效性及经络腧穴和脏腑部位的特异性关系。  方法:  本课题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推拿配合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和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痰热壅肺型)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痰热壅肺型)提供安全且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毛细支气管炎(痰热壅肺型)60名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①对照组:基础治疗加雾化治疗(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7.5mg/次,2次/d;布地奈德雾化吸入,0
目的:收录清及清以前中医外治法治疗脱肛的文献,分析选经取穴和中药组方特点,为临床提供借鉴。  方法:根据条文建立穴位和中药数据库,并予以统计分析,利用SPSS Modeler18.0软件,以Apriori算法进行中药关联规则分析。结合导师治疗脱肛的临床经验,探析脱肛的诊治思路。  结果:涉及古籍220部,符合要求的条文1523条,穴位处方347个,中药处方1176个,涉及洗法、敷法、灸法等外治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