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结式是汉语中独特的语法成分,它由谓语动词和结果补语两个部分组成。前者表示动作的行为、变化等,后者补充说明动作和行为的结果。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动结式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语法点。因泰语中没有“补语”系统,加上动结式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它也是对泰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研究基于Talmy的事件框架理论中的因果事件框架理论,从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泰语母语者习得汉语动结式进行研究。通过汉语和泰语在因果事件框架下的结构对比,发现泰语和汉语同属于“卫星框架语”语言,但泰语的卫星语属性较弱。具体表现为汉语在事件框架模式分类中只有一个模式,即结果因子独立表达、动词包含方式一类。而泰语则对应两个模式,既有结果因子独立表达、动词包含方式的模式,也有结果因子融合表达、动词包含方式的模式。此外,基于汉语和泰语结果结构对比和学习者习得汉语动结式的实际效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动结式的补语虚化可能会对学习者习得动结式产生影响。同时基于汉泰语序差异,发现在含有动结式的句子中宾语的位置也可能对学习者习得动结式产生一定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母语为泰语的初级、中级、高级的汉语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结果因子的融合形式、补语性质的虚实以及宾语位置对泰语母语者习得动结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汉语水平对泰语母语者习得汉语动结式有显著影响,即汉语水平越高的学习者习得汉语动结式的效果越好。同时发现,与泰语结果结构形式一致的汉语动结式习得效果好于与泰语结果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汉语动结式。并且,补语为实义的动结式的习得效果好于补语为虚义的动结式的习得。此外,宾语在句中的位置也是影响泰语母语者习得汉语动结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以上结论,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动结式的教学提出了注重国别化、分阶段、分类型等三个具体方面进行教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