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网纹红土非饱和工程特性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y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纹红土是广泛分布于安徽南部地区的一种典型非饱和红土。国内外至今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成年代、粒度分布和形成原因,对其非饱和力学性能和微结构特征的研究则很少,尚处在探索阶段。然而,网纹红土非饱和特性对合理指导重要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及确保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论文首先现场踏勘了宣城陈山网纹红土剖面的基本特征,室内分析了相应的基本物理力学特性,并应用GDS标准应力路径非饱和试验系统,研究了土水特征曲线和非饱和强度特征,且数值反演了土水特征曲线。同时开展了原状和剪切破坏土体的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试验,进而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DIP)定量分析了微结构特征,以及初步探讨了网纹红土微结构特征与宏观力学性能间的内在机理。研究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1)基本室内试验得出试验用土的液限、塑限、最优含水量和塑性指数分别为48.5%、28.2%、17.9%和20.0;无侧限抗压强度峰值均值约为4.65MPa。(2)土水特征试验得到了网纹红土的swcc具有明显的滞后特征,进气值约为200kPa。数值分析表明基于Fredlund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效果较VanGenuchten和Gardner模型好。(3)三轴非饱和强度试验研究表明,网状红土剪切破坏呈现出软化和脆性破坏,且强度峰值均出现在轴向应变1.5%内。对相同吸力不同有效围压试验条件下,偏应力、平均有效应力随着有效围压的增大而增加,体积应变随着有效围压的增大而减小,而在相同围压不同吸力条件下,偏应力、平均有效应力和体积应变则随吸力增大而增大。(4)EDS试验研究得出皖南网纹红土中主要元素是氧、硅、铝和铁元素;白色网纹和红色基质的矿物成分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白色网纹可见明显的石英聚集现象,并伴随着铁氧化物的迁移,且红色基质中铁元素含量较白色网纹高。(5)SEM试验结果表明原状白色网纹的微结构孔隙较大且分散,而红色基质的微结构颗粒排列紧密,孔隙分布密集,且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DIP研究结果表明剪切后网纹红土的孔隙面积、周长和直径等都较剪切前有所减小。原状网纹红土微结构孔隙主要以1-5um2孔隙为主,剪切破坏面上土体中大于10umm2的孔隙数目发生明显减少,而周长10umm以下的孔隙数目有所增加。论文研究成果为研究和总结宣城地区网纹红土的非饱和工程特性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网状红土区域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他文献
该文围绕板片空间结构体系的应用开发,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工作:1.专用CAD系统核心软件SPSA的总体设计和开发,包括:编制空间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块SSFEA.完善了采用离散变量拓扑优
随着越来越多高层建筑的出现,桩筏基础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目前有许多关于桩筏基础的文章,从多方面对桩筏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作者在前人工作
安定的概念作为一个有用的结构设计准则逐渐被工程界所接受.在岩土工程方面,安定性分析作为一种工程分析与设计的工具却远远无法满足工程的需要.安定性分析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该文根据深圳湾填海区塑料板排水堆载预压法处理软土地基的现场实测资料,从淤泥厚度、淤泥深度、载荷、固结度等几方面研究了淤泥的强度增值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淤泥的强度增
本文以纵向钢筋配筋率和体积配箍率为主要控制参数,采用新型的配筋模式和普通的复合箍筋模式,对12根(250mm×250mm×1000mm)的钢筋混凝土柱进行了单向轴向压力荷载作用下的试验。
该文第一部分简单回顾了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发展历程,对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方面的主要内容作了较为详尽叙述,并介绍了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动态和主要研究成果.随后阐述了该
针对钝体绕流问题,该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从流体力学基本方程出发推导了涡方法的基本公式,详细论述了运动物体绕流问题的涡方法.2.对于粘性流体绕二维复杂边界钝
膜结构是当今世界上非常先进的窨结构形式,该文在总结了膜结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膜结构的分类及织物膜材料的种类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归纳.该文首先概括性地给充气膜结构
论文建立了弹性联结杆单元和弹性结点结构计算模型.对弹性联结杆的单元刚度矩阵 和各种常用非结点荷载作用下的杆端力进行了详细推导,利用以上推导对弹性结点结构进 行了四个
该文对超高层钢结构——66层办公大楼进行了从方案到扩初及施工图阶段的设计.从分析钢-砼结构、钢结构、钢骨砼结构的优缺点入手,到超高层钢结构体系的分类及应用,选定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