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0铝合金热暴露过程中组织演变与性能的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tt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50铝合金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良好抗应力腐蚀性能等优点,在航空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要求材料具有耐高温性能;高温下合金微观与宏观的变化情况是飞机设计中的重要参考数据,所以有必要对热暴露过程中铝合金的微观组织和性能进行研究。本论文通过制备7050铝合金板材,对T7651态的7050铝合金板材的析出相的析出特征和热暴露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和性能的演变规律进行了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旨在为该材料在航空工业上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7xxx系铝合金时效析出相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运用透射电镜对T7651态7050铝合金的时效析出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GP区沿基体{111}面呈片状有序析出和长大,大小约为4×1nm,GP区周围存在较大的应力场;η′相为六方结构,晶格常数为a=0.496nm,c=1.403nm,其与基体存在取向关系:[0001]η′//[111]Al,(1010)η′//(110)Al;η相与基体存在新的取向关系:[1100]η//[110]Al,(0001)η//(111)Al。   利用室温拉伸测试研究7050铝合金热暴露过程的性能变化,结果表明:7050-T7651铝合金板材热暴露过程中,热暴露温度和时间不同,对合金拉伸性能的影响也不同。在低于125℃热暴露时,合金强度随热暴露时间的延长缓慢降低;在150℃时,合金强度在短时热暴露后即出现明显降低;在175℃热暴露过程中,合金强度在短时热暴露后就开始急剧下降,热暴露500小时后合金屈服强度只有231MPa,抗拉强度只有333MPa。   金相显微分析显示本研究的热暴露试验对合金的晶粒结构,弥散Al3Zr相和粗大第二相的形貌、大小和分布没有明显影响。但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合金时效析出相和晶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热暴露温度的提高,时间的延长,时效析出相长大粗化,晶界附近无沉淀析出带宽化。7050-T7651铝合金板材经过长时间热暴露后强度下降、塑性提高的主要因为是时效强化相的长大粗化以及晶界附近无沉淀析出带宽化。   对经过不同热暴露的铝合金板材拉伸断口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低于125℃热暴露,合金板材以韧窝断裂为主,伴随有少量解理断裂。经过高温长时间热暴露后,合金板材解理断裂趋势增加。
其他文献
如今,中国的桥梁建造技术高速发展,在短时间内借助科技进步的东风将道路桥梁建造快速发展起来,不论是设计水准还是工作技术都得到了很快的提升.然而,依旧存有许多不足,我们需
林业作为农业中的重中之重,林业的发展不仅仅影响着生态环境,而且在当今社会林业的发展也与社会经济效益有关.因此,加强林业建设以及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的分析
森林病虫害是目前进行森林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障碍,随着环境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改变,森林病虫害的烈度以及强度不断地在增加,甚至一些病虫对目前防治病虫害的手段产生了免疫,
近年来,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拉动了对汽车用材料的需求。同时,安全性以及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汽车业的发展趋势。TWIP(Twinning Induced Plasticity Steels)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随着能源危机日益临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主题之一。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电池,在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以及便携式小型电器中都有广泛应用。氧化锡负极的理论容量高达781 mAh·g-1,是碳材料理论容量的2倍,作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但其循环稳定性较差。与此同时,TiO2纳米颗粒尽管可逆容量偏低,但具有很高的循环稳定性。为此,本文对SnxT
在“互联网+”成为时代趋势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给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带了机遇与挑战,坚持党的领导、进行顶层设计,积极创新政策支持并激发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是新时期开展思想政
镁及镁合金是迄今在工程应用中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比刚度,尺寸稳定性高,阻尼减震性能好,机械加工方便,尤其易于回收利用,具有环保特性,被誉为“21世纪绿色
2019年底新冠疫情的爆发,对于中国交通系统尤其是高铁系统有着巨大的影响.高铁车站不仅要承担抗疫物资的运输工作,还要尽可能的保障工作人员和乘客的安全和健康.本文结合笔者
本文以延安市安塞县的黄绵土类果苗培育基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与野外观测对比分析的方法开展了对果木苗两个时期(果苗培育覆盖期和果苗移栽后的地表裸露期)黄绵土
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理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间参与三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与治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