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氧化物玻璃和陶瓷中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koda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离子掺杂的上转换材料可以将人眼看不见的红外光转换为可见光,因而在全固态短波长激光器、三维立体显示、激光防伪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讨论稀土离子在氟氧化物玻璃和(陶瓷)粉末中的上转换发光。第一部分讨论基质的化学组成对稀土离子发光效率的影响。通过制备一系列掺Er 3+氟氧化物玻璃材料,并测试了它们的光学性质,包括激光拉曼光谱、吸收光谱和红外激发上转换荧光光谱,随后根据Judd-Ofelt理论计算了Er 3+单掺玻璃的J-O强度参数,并详细分析了未掺杂玻璃的拉曼光谱。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材料组成对Er 3+的吸收、辐射性质和基质声子能量的影响,进而讨论了声子在Er 3+上转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低浓度单掺Er 3+情况下、用980nm LD (激光二极管)激发样品时,声子能量对红、绿荧光强度比没有影响;在Er 3+/Yb 3+掺杂的玻璃中,声子是Er 3+的红色荧光发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随着声子能量的增大红/绿荧光发射比有明显增大的趋势,同时Yb 3+的掺入可以把红色荧光强度提高几百倍,这对用Er 3+产生高效的红色荧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论文第二部分工作(也即第四章)主要研究样品微观结构对稀土离子上转换荧光性能的影响。固相反应的不均匀性、冷却速度的不同、退火等都对玻璃的微观结构有重要影响。本部分通过对样品进行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分析,初步研究了材料的微观结构与荧光之间的关系。发现20GeO2-80PbF2 陶瓷材料中Pb2F2O枝晶的形成可有效提高Ho 3+荧光强度;Er 3+单掺50GeO2-50PbF2 玻璃演变为陶瓷结构后,由于β-PbF2 晶体的析出,Er 3+离子的荧光强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红色荧光增强更为显著。本部分工作对制备防伪和荧光粉材料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同时也为研究稀土离子的荧光与材料的显微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其他文献
学位
本研究从提高TiO_2光催化活性和亲水性的角度对TiO_2进行掺杂改性,用溶胶-凝胶法在玻璃基底上制备出了高活性的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的TiO_2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原子力显微镜(AFM)、热重(TG)、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表面接触角测量仪等多种检测手段对薄膜的形成、形貌、结构等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光催化改性的微观机理,寻找制约光催化效率的本质原因,为高效光催化
<正> 随着国有企业三年解困目标的实现,国有企业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战略性调整阶段,其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国有企业的党建工
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对存储器的信息容量和信息传输速率的要求也在增长,需要开发更高容量、更高访问速度的存储系统。本论文工作的目的是设计全息存储器的动态读出
碳纳米管是一种新型的纳米尺寸材料。其结构类似于石墨烯片层卷成的无缝、中空管,并具有很大的长度与直径比,可以看成是准一维的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电子特性,使得它在
量子信息是一门把量子系统作为信息的载体来处理信息的交叉学科。量子信息处理可以完成经典信息处理不能完成的任务,这种优势来源于量子资源的特殊性质。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量
基于自适应脉冲整形技术的选择激发是国际上近年来兴起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随着飞秒激光技术的发展,飞秒CARS已经广泛应用在相干控制化学反应、生物显微成像以及光谱测温等领
近些年来,由于机动车的迅猛增长和城市供暖燃煤所致,城市空气污染气体中的CO含量持续上升。而其中机动车增长又是CO含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有数据显示,整个城市CO排放量的80%是由机
学位
本文主要研究了具有介电各向异性的颗粒复合材料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理论计算证明了可以通过调节体系的各向异性,颗粒的微结构(颗粒的壳层厚度以及颗粒的形状),组分的体积分数等
本论文以层状钙钛矿结构铁电材料BiTiO(BIT)和SrBiTiO(SBTi)的共生结构(BIT-SBTi)为研究对象,研究A、B位掺杂对材料的晶体结构、铁电、介电和压电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掺杂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