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拟研究采用眼部配合全身穴位针刺治疗儿童轻度真性近视眼,观察对调节功能的影响,同时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客观评价该治疗方法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从而探索穴位针刺治疗儿童轻度真性近视改善视力的可能作用机制,为眼科临床治疗儿童低度近视提供新的思路及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轻度真性近视儿童,共45例(90眼),纳入本研究中。以半随机化的原则按就诊顺序将患者分治疗组及对照组。由同一名高年资医生负责进行关于近视眼的健康教育(附录2)及之后的治疗。治疗组24人(11男13女)共48眼,年龄(9.875±1.623)岁。对照组21人(10男11女)共42眼,年龄(10.333±1.879)岁。治疗组每周2次,间隔3天至我院眼科门诊行针刺治疗,共12周,在此期间予配带框架眼镜(矫正视力均为1.0)治疗,除此外不予其他任何关于近视的治疗措施。对照组仅予配框架眼镜(矫正视力均为1.0)治疗,12周为观察周期。两组患者在入组治疗前,及治疗满12周后分别测量裸眼视力、屈光度(以等效球镜表示,Spherical equivalent,SE)、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调节灵敏度及黄斑各区厚度(附录4-5),以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检验水准取双侧α=0.0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结果:一、基线比较:治疗组裸眼视力(0.562±0.146)、等效球镜(-1.697±0.647)D和对照组裸眼视力(0.531±0.148)、等效球镜(-1.869±0.646)D及两组性别组成、年龄等一般资料在治疗前统计学检验无差异(P>0.05)。二、视力比较:治疗组经过12周的针刺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两组前后自身比较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视力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三、屈光度比较:两组患者屈光度在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及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均未见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调节幅度比较:经12周的针刺治疗,治疗组调节幅度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调节幅度比较,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及组间差值比较,均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正负相对调节比较:治疗组经针刺治疗后,正相对调节明显提高,而负相对调节未见明显改善,对照组正负相对调节在12周观察周期前后比较均未见明显改变。正相对调节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前后自身比较及两组前后差值比较均有明显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负相对调节值治疗后组间比较、自身前后比较及组间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调节灵敏度比较:12周前后两组调节灵敏度无明显改。治疗后两组调节灵敏度组间比较、前后自身比较及组间差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黄斑各区视网膜厚度对比: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平均厚度及9区(A、B1、B2、B3、B4、C1、C2、C3、C4)厚度,在治疗前后经过组间比较、前后组内自身比较及组间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通过对治疗组12周的针刺治疗与对照组观察对比视力明显提高,调节幅度及正相对调节改善。屈光度、调节灵敏度及黄斑各区视网膜厚度未见明显改变。提示针刺治疗通过刺激穴位来改善调节能力可能是针刺治疗发挥作用的机理所在。针刺可作为治疗儿童轻度真性近视的手段之一,造福广大患者。但其能否有效的控制近视的发展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更大样本、更长疗程的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