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物资供应的适应性研究——以汶川地震救灾物资供应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ifer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自然环境破坏程度的加深,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造成的破坏愈加严重。5.12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造成了灾区大片房屋倒塌,公共设施被毁、人员伤亡严重,众多灾民无家可归等。为了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保证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急需大批的应急救灾物资持续不断地运往灾区。但在汶川地震救灾物资供应中,显露了我国地震救灾物资供应的适应性方面存在不足,救灾物资的供应不能完全满足灾民的需求。因此,研究抗震救灾物资供应适应性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本文对汶川地震救援、安置、重建三个救灾阶段的物资供应状况进行分析。救援阶段以国家发布的救灾物资供应信息为依据,分析救援阶段供应的物资数量及种类、救灾物资储备情况、社会捐赠物资情况、物资运输及配送情况等;安置与重建阶段以灾区调研数据为依据,分析安置阶段运往灾区物资种类及数量等;分析重建阶段灾区运往灾区的物资种类及数量、物资供应来源等。   其次,分析研究汶川地震救灾三个阶段物资供应适应性存在的问题:在救援阶段,急需救灾物资数量不足、救援专用救援紧缺、救援物资运输不及时等问题;在安置阶段,过渡安置房供应成本较高、安置活动房生产原材料供应短缺、政府采购程序不规范、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在重建阶段,建筑材料不能满足灾区需求,建筑材料物价高,政府对材料价格监管不严等问题。   最后,提出地震救灾物资供应适应性的对策:完善救灾物资需求预测、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加大救灾物资筹集力度、加快救灾物资运输保障、加大救灾物资配送监管力度及管理,使救灾物资的供应满足灾区的需求。
其他文献
从2012年1月1日到2016年5月1日,在全国范围全行业推行“营改增”,存在了多年的、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调节作用的营业税,从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我国税制改革进程中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与税制改革进程相比,税收征管的改革却相对滞后,“营改增”后的税收征管问题日益突出。为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营改增”税收政策设计时,增加了较多特殊规定,甚至突破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紧扣当前互联网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结合海关工作实践,从公共管理理论角度研究优化海关缉私工作模式。以粤东地区这个在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走私犯罪活动的历史和发展中
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风险感知及心理行为反应”问题研究是近年来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之一。2003年SARS阴影正渐渐远去,2005年哈尔滨水危机正慢慢被淡忘,然而2011年日本核泄露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