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科幻小说英译研究——以刘宇坤代表译作为例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lx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幻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唯一未曾有过的文学类型,关于科幻小说的研究相对较少,科幻小说的英译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在《三体?》(2015)和《北京折叠》(2016)相继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和“雨果奖中短篇小说奖”,其他优秀的短篇科幻小说,如《心理游戏》(2017)和《巴麟》(2016)也在美国一些知名杂志和网络发布之后,中国科幻小说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美籍华裔作家兼翻译家刘宇坤(Ken Liu)英译代表作《三体Ⅰ》(The Three-Body Problem)、《北京折叠》(Folding Beijing)和《巴麟》(Balin)为例,分析了中国科幻小说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及获得西方科幻读者认可的原因,希望从中探索科幻小说英译的途径,为当代中国文学外译提供一些建议。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将从两个方面出发探讨刘宇坤三部英译代表作。首先,以研究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分析工具,从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三个层面对三部科幻小说的译本进行了描写性的研究,分析原文与译文的特征,考察译者的翻译策略。其次从三部代表作的翻译内容、译者、译出途径和读者群等四个方面分析译本能被西方读者接受的原因。  研究认为,(1)译者刘宇坤在原文本的基础上遵守目的语文化规范,并灵活运用增、删、重组等翻译策略,使译本内容简洁、思路清晰,并保留了源语的社会、文化、历史特点;(2)三部译作具有科幻小说和中国文学的特性,海外华裔译者的影响力、译入语国家出版社的协助、读者网络好评等多种因素促使英译本获得较好的海外接受,成为中国文学作品外译较为成功的典范。
其他文献
自从批评话语分析(CDA)问世以来,媒体话语分析就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其中,在意识形态方面充满争议的社会、政治新闻更是首选,而代表公平公正的体育新闻却少有人涉及。然而,
这篇论文试图用一种传统中国视角—中庸之道来解读马修·阿诺德的诗歌、诗歌批评以及社会批评著作。相异于西方批评家从立场、观点及逻辑缺陷来批评阿诺德的作品,本文作者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