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CV-VG)通气模式对于胸腔镜单肺通气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其年龄范围为5070岁,BMI 1826 kg/m2,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容量控制通气组(V组)和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组(P组)。双肺通气时设定VT 10 ml/kg,RR 1012次/min;单肺通气时设定VT 6ml/kg,RR 1216次/min,PEEP=5cmH2O,I:E 1:2,压力限制设定为35 cmH2O,吸入氧浓度为60%,流量2 L/min,术中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3540 mmHg,2组患者均在单肺通气结束后行手法复张。术毕患者采用静脉自控镇痛,并维持术后VAS评分≤3分。分别于气管插管改侧卧位后15分钟(T0)、单肺通气后15分钟(T1)、单肺通气后60分钟(T2)、恢复双肺通气后15分钟(T3),记录患者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肺顺应性(Cydn)以及气道阻力(Raw);记录患者入室时(D0)、术后1天(D1)、3天(D2)及7天(D3)时测定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行血气分析并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值;记录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血氧分差(PA-a O2)以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值;D0、D1、D2及D3时行临床肺部感染(CPIS)评分;记录胸部引流管拔除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记录2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T0时比较,T1T3时2组的Ppeak、Pmean以及Raw增高(P<0.05),而Cydn降低(P<0.05);与V组比较,P组T1T3时Ppeak、Pmean、Raw降低(P<0.05),Cydn增高(P<0.05);与D0时比较,D1D3时2组FVC、FEV1、MMEF、PaO2降低、PA-a O2增大(P<0.05);与V组比较,P组D1D3时FVC、FEV1、MMEF、PaO2增高、PA-a O2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降低,胸部引流管拔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与D0时比较,D1D3时2组TNF-α以及IL-6值增高(P<0.05);与V组比较,P组D1D3时TNF-α以及IL-6值降低(P<0.05);2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CV-VG通气模式对胸腔镜单肺通气患者可产生肺保护性通气效果,有助于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