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点和线特征的视差图像拼接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lzqre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图像使用范围的日益扩大,以及人工智能、影视制作、智能手机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图像拼接技术广泛地应用于视频监控、无人驾驶、全景拍摄、医学图像配准、测绘等领域。该技术合成的大视角全景图像日渐涌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效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图像拼接的目标场景可分为无视差场景和大视差场景。由于视差的随机性和复杂性的限制,较为先进的设备和算法仅局限于处理小视差场景,对于大视差的拼接效果仍旧不甚理想,无法有效地解决视差和色差所导致的图像重影、失真和色差缝等问题。目前,具有重要意义的图像拼接技术,仍然具有研究空间和价值。因此,本文针对大视差场景的图像拼接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以手持设备任意拍摄的图像作为实验对象,围绕提升图像对准精度展开研究。在传统的基于特征点的拼接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新颖的、具有针对性措施。如引入线特征和图像分割以提升匹配数目和匹配精度,采用局部变换模型对图像进行映射,利用特征约束进行误差校正,以提高图像拼接的视差容忍性能。本文的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和创新之处如下:1.提出基于正态分布的图像匹配方法针对当前配准算法存在误匹配、特征匹配不足和运算时间长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正态分布模型的图像特征匹配措施。首先,对特征描述符进行矢量运算,降低维度以提升运算效率。然后,将引入的线特征转化为点特征以提升图像特征的丰富度,提升图像配准的鲁棒性。最后,引入超像素分割方法对图像进行平面分割以精确计算局部映射模型,结合正态分布模型对点特征的映射误差进行分类以辨别错误匹配,实现自适应地寻找错误匹配点。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有效地减少了特征的误匹配、丰富了图像的匹配特征的同时,还提升了算法效率。2.提出基于偏差校正的局部对齐模型针对传统局部变换模型在图像局部区域出现未对齐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偏差校正的局部对齐策略。首先,通过优化的局部变换模型对网格化的图像进行投影映射。然后,计算点和线特征的投影误差,构建描述局部偏差的模型以拟合图像投影偏差的校正场。最后,利用拟合的偏差矩阵对变换的图像进行误差校正,以提升图像对齐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有效地消除了因未对齐导致的图像重影。3.提出基于圆弧函数的渐入渐出图像融合方法实际拍摄过程中,视点位置的改变、相机参数的差异、光线的变化等,会使图像间产生一定的视差和色差。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圆弧函数的非线性加权模型对变形后的图像进行加权融合以解决视差和色差导致的不自然的现象。通过计算当前像素在重叠区域内的相对位置。利用圆弧函数计算各个位置对应的加权值。使用加权矩阵对图像进行加权叠加以融合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拼接缝和运动重影的问题。
其他文献
超级电容器具有高功率密度、优异的可逆性和较长的循环寿命等特点,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炭材料作为电极材料广泛应用在超级电容器中,活性炭作为一种主要的炭材料是目前研
如何对在线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使用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处理是一个热点问题。利用机器学习工具对在线教育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是处理这一问题的根本目的。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interface,BCI)是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的不依赖外周神经与肌肉的新型通信,它能提取人脑电信号的特征、解读出使用者意图、实现控制外部设备的功
矿井巷道、隧道和地铁通道等狭闭空间,容易聚集有毒有害气体、积水和落石等,危害人员安全和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进行日常巡检。其中人工巡检存在效率低且主观性强,危险因素判
磁控管作为一种微波功率源,在高效率、紧凑型微波源领域占据着显著的地位。相比较其他的微波功率源,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功率高、效率很高、工作电压较低,此外它还有结构简单、
等几何分析是Tom Hughes提出的基于CAD的表示来进行物理仿真的新的计算方法。由于NURBS是工业标准,所以在等几何分析中一个主要的表示形式是基于NURBS的。和有限元一样,在利
空气负离子作为评价空气清洁度的重要指标,被誉为空气中的“维生素”。空气负离子不仅对环境质量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而且对人体健康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效应,因此开展空气负离子
螺纹联接是工业装配中最为重要的装配方式之一,提高螺钉拧紧的效率和质量对于智能装配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的螺钉装配过程中,复杂的拧紧参数设置,主要依靠技术人员经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对于术后偏瘫患者,现在较为普遍的康复治疗方法为运动疗法。主要依靠理疗师一对一的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间长,运动
截止2019年,我国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人数超过8500万。目前,有些患者通过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进行行走康复训练,而现有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存在行走稳定性差的问题,所以大多需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