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的女性最常见的一种癌症,全球每年约有120万妇女患乳腺癌,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严重地威胁着妇女的身心健康。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地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美国和北欧为高发地区,乳腺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首位,东欧和南欧以及南美居中,亚洲的发病率最低。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起,原先为低发区的亚洲的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尤其是日本、新加坡和我国的沿海城市,这与上述地区的人们在经济和生活方式的逐渐西化有关。因此全球乳腺癌发病率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我国虽是乳腺癌的低发区,但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在我国大中城市居前二位,国内以上海发病率最高,达38/10万。乳腺癌的发病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随着新的检测方法及预后指标不断涌现,我们对乳腺癌的临床病程及生物学行为有了更充分的估计,从而指导合理的临床治疗。欧、美国家的乳腺癌患者以中老年居多,中位年龄约57岁左右;中国乳腺癌患者的中位年龄会比欧、美发达国家提前10年左右。改良根治术已取代传统根治术而被称为标准根治术,早期患者则行保乳手术,肿瘤的分期(尤其淋巴结状况)明显影响预后;辅助治疗能提高疗效。在国内,有关乳腺癌临床研究的大宗报道较少,本研究分析我院可手术乳腺癌1799例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与治疗效果,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和辅助治疗的作用等情况,以期提高乳腺癌的诊治水平。
方法:
将本院1996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1799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输入计算机并分析患者的年龄分布和临床、病理特点。采用观察生存率、死亡危险比、趋势检验和拟合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各种预后因素与乳腺癌的联系强度。
结果:
1799例可手术乳腺癌中,按每5岁年龄段计算,46~50岁最多(23.6%),按每10岁年龄段计算,40~49岁最多(40.6%)。临床表现以乳腺肿块为主(96.7%),无痛性肿块1474例,肿块伴疼痛246例,病程最短1天,最长50年6个月,中位时间为3个月。手术方式中扩大根治术24例、根治术66例及改良根治术838例,保乳手术208例,其中保乳+哨位替代98例,保乳+腋窝淋巴结清扫98例,保乳+中低位腋淋巴结清除12例;乳腺切除+哨位替代82例,乳腺切除+中低位腋淋巴结清除术146例。腋窝淋巴结状态:术后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阴性810例,阳性969例。全组总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3.3%和79.6%。0~Ⅰ期、Ⅱ、Ⅲ和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8.6%)、(94.9%)、(84.9%)和(61.1%),10年生存率则分别为(91.3%)、(85.8%)、(61.0%)和(41.7%)。1799例患者的不同病理类型进行生存分析,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小叶复合癌、髓样癌和粘液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3.0%、93.3%、88.8%、91.2%及95.7%,10年生存率分别为80.5%、75.4%、48.5%、68.4%及74.0%。在本组研究的病例中,髓样癌和粘液癌与其它浸润性癌病理类型相比,预后较好。腋窝淋巴结阴性和阳性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7.8%)和(89.3%),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6%)和(67.2%)。本研究有1549例病例进行ER、PR受体及630例原癌基因Her-2蛋白检测,其中ER阳性率56.9%(881/1549),PR阳性率54.7%(847/1549),Her-2阳性率32.9%(207/630)。腋窝淋巴结阴性和阳性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0.6%和67.2%,而腋窝淋巴结阳性个数为1~3、4~9和≥10者的5年生存率则分别为93.5%、92.0%和79.8%。淋巴结阴性者的预后明显优于阳性者。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TNM分期与生存率有关;ER、PR、CerbB-2、手术方式与生存率无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数与生存率有关。哨位淋巴结活检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与腋窝淋巴结清扫5年生存率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患者保乳手术208例,8例复发、10例出现远处转移,其中随访最长者达111个月。
结论:
(1)本院可手术乳腺癌患者年龄以5岁和10岁年龄段计,分别以46~50岁和40~49岁的患者最多。(2)乳腺癌的分期明显影响其预后,分期越晚,预后越差。(3)腋窝淋巴结阳性者的预后比阴性者差,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生存率的最重要因素。(4)手术方式与生存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