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视域下我国生态农业转向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525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农业历来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乎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近现代工业文明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生态危机越来越严峻,工业大生产装备下的现代无机农业越来越不可持续。因此,根据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探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方式和新型实践主体,将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从历史上看,我国农业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几个阶段。传统农业基本上是一种有机农业,具有原初意义的生态特点,但同时又是自然经济型的低效农业。现代农业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工业机械装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收入,保障了农产品在数量上的基本供给。但是,现代农业反生态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单纯追求农产品数量和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了土壤破坏、水资源浪费、地力衰竭和食品安全问题等负面影响,严重阻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我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探索一条在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扬弃和超越现代农业,以高技术含量的有机农业代替高能耗、高污染的无机农业,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是一个价值选择,要依靠农业生产主体素质的提高和农业实践方式的转变,依靠农民生态意识的提升。要尊重自然价值,优化生产结构,以绿色品牌大力推进地域性生态农业进程,全面推进自然-经济-社会-人的健康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生态危机的出现及其解决,引发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和建设活动。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
马克思哲学是奠基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并着力于改变现实世界而具有强烈现实生活旨归即实现人的解放的本质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视野投向广阔的现实世界,克服了以往哲学批判的
科技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的针对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公共问题的行为规则。无论是从当前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还是当前科学技术、科技政策、科技法律的发展趋势来看,
<正>文人画的产生是文人在诗余文后偶或染指绘画,其业余性和自娱性使它具有了超功利性,强调独立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超脱。文人画家的创作手段主要是引书法入画,追求笔墨情趣
我国拥有56个民族,在千年的历史发展中,56个民族各自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与文化,凝聚了弥足珍贵的伦理思想观念,汇聚成了中华人民的伟大精神。苗族与土家族历史生存的
“因果关系”是贯穿于西方哲学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核心概念,也是至今西方哲学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位置。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