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star900测量硅油填充合并白内障眼部参数的准确性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qf757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和评价了一种新型的眼科测量仪器,光学低相干反射生物测量仪(LenstarLS900),与传统临床上的金标准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相比,在硅油填充眼中对眼部生物学参数测量的精确性和相关性,并且对其预测硅油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度数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估。
  方法:本实验属于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了从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之间,单眼硅油填充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68例(68眼),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外科进行硅油取出并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均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眼底外科医生进行,术前分别采用光学低相干反射生物测量仪LenstarLS900(Haag-StreitAG,Koeniz,瑞士)以及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V.5(CarlZeissMeditecAG,德国)对患者术眼的眼轴长度(AXL),角膜曲率(平坦K1,陡峭K2),前房深度(ACD)等参数进行测量。然后将68的患者的68只患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将两种仪器的测量结果用SRK/T公式计算出人工晶体度数及术后预期的屈光度数,一组以Lenstar900的测量结果选择人工晶体,另一组以IOL-Master的测量结果选择人工晶体。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和医学验光检查,计算其等效球镜度数(球镜+1/2柱镜)作为术后实际屈光度数,并将术后实际屈光度数与术前预期屈光度数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患者术后屈光度数的变化,并计算平均预测屈光误差(为术后测得的实际屈光度与术前预留屈光度数的差值)。
  患者组间年龄、平均硅油填充时间的差异比较采用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性别、手术眼别、原发病构成比的差异比较采用四格表资料的X2检验;两种仪器测量结果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术后实际测得屈光度数与术前预留屈光度数比较用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两种不同测量方法的组间的平均预测屈光误差比较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8例波切+注油术后患者共计68只患眼,均为硅油填充眼。LenstarLS900所测量的参数数据为眼轴长度(AXL)23.66±0.23mm,前房深度(ACD)2.76±0.12mm,角膜曲率K1(平坦K)43.01±0.33D,K2(陡峭K)43.76±0.36D,散光轴向α93.72°。IOL-master所测量的参数数据为眼轴长度(AXL)23.64±0.25mm,前房深度(ACD)2.80±0.12mm,角膜曲率K1(平坦K)43.03±0.33D,K2(陡峭K)43.77±0.36D,散光轴向α92.68°。其中眼轴长度(AXL)(t=1.565,P=0.122),角膜曲率K1(t=1.079,P=0.285),K2(t=0.311,P=0.757),散光轴向α(t=0.813,P=0.418)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而前房深度(ACD)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4.937,P<0.05)。
  然后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每组34人(34眼),各组的一般情况如下:LenstarLS900组平均年龄为平均年龄53.85±3.26岁,有15名男性,19名女性,平均硅油填充时间为102.00±3.42天,手术眼别为17只右眼,17只左眼,原发疾病网脱19例,糖网12例,其他3例。IOL-master组平均年龄为平均年龄52.94±3.11岁,有18名男性,16名女性,平均硅油填充时间为102.56±3.43天,手术眼别为23只右眼,11只左眼,原发疾病网脱12例,糖网17例,其他5例。其中年龄(t=0.417,P=0.677),性别(X2=0.529,P=0.474),平均硅油填充时间(t=0.173,P=0.864),手术眼别(X2=2.186,P=0.139),原发疾病构成比(X2=2.943,P=0.230)之间的差异均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术前以LenstarLS900组测量所得到人工晶体度数为参照,计算出晶体植入后的预留的屈光度数为-0.531±0.067D;术后1月由医学验光所测得的等效球镜值为-0.527±0.065D。术前与术后1月目标屈光状态比较差异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t=0.285,P=0.778);术后3月由医学验光所测得的等效球镜值为-0.528±0.062D。术前与术后3月目标屈光状态比较差异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t=0.275,P=0.785)。术前以IOL-Master组测量所得到人工晶体度数为参照,计算出晶体植入后的预留的屈光度数为-0.470±0.053D;术后1月由医学验光所测得的等效球镜值为-0.556±0.106D。术前与术后1月目标屈光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5,P=0.033);术后3月由医学验光所测得的等效球镜值为-0.537±0.089D。术前与术后3月目标屈光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7,P=0.049)。
  术后一月平均预测屈光误差(为术后测得的实际屈光度与术前预留屈光度数的差值)比较中,LenstarLS900组的屈光误差为0.061±0.017D,IOL-Master组的屈光误差为0.197±0.047D,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8,P<0.05)。术后三月平均预测屈光误差的比较中,LenstarLS900组的屈光误差为0.053±0.018D,IOL-Master组的屈光误差为0.139±0.052D,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4,P=0.002)。
  结论:1.在硅油填充合并白内障眼中,光学低相干反射生物测量仪LenstarLS900对眼部生物学参数的测量同样非常精确,与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别。
  2.在对在硅油填充合并白内障眼术中人工晶体度数预测的精确性上,LenstarLS900在统计学意义中比IOL-Master更加准确。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  Ⅱ型成簇规律性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相关蛋白9(Clusteredregularlyinterspacedshortpalindromicrepeat/CRISPR-associatedprotein9,CRISPR/Cas9)是一种高效的基因编辑系统。而眼睛则是最为理想的基因编辑的靶器官,其原因在于,眼睛位于人体表面位置,且不会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遗传性眼病都有明确的致
目的:近视是一种常见的屈光不正,在东南亚地区,青少年的近视率已达到了90%以上,呈“爆发性增长”趋势,在高度近视中,眼轴的延长和巩膜的变薄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常见的有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白内障、青光眼甚至失明,是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研究表明,多巴胺(dopamine,DA)参与了眼球的屈光发育并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DA作用在多巴胺受体(Dopaminereceptor,DAR)上,DAR包括
目的: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是一种由于基因突变引起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变性凋亡的遗传性眼病.该病主要表现为视力进行性下降、视野缩窄、夜盲、眼底色素沉着以及视网膜电图(ERG)异常,是眼科常见的一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近年来,国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RP发病率为1/378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此保守估计,我国约有50-70万RP
期刊
学位
期刊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不同气体填充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通过相干光断层成像(OCT)进行黄斑形态的观察,同时比较在不同裂孔直径下不同填充气体对术后黄斑形态和功能恢复的影响,为iMH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新思路。  方法  本课题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0月至2018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iMH并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20
实验目的:  本论文拟采用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物(地塞米松)通过离子键成胶策略构建一系列新型眼部药物输送体系,用于解决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水溶性差的关键科学问题,期望能在眼局部给药后,有效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为眼科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实验方法:  本文采用不同阳离子水溶液与1,4-丁二酸化地塞米松(Dex-SA)物理混合获得一系列地塞米松超分子水凝胶;采用流变仪、透射
研究目的:  修订出科学有效的筛查版视疲劳量表,探讨我国眼科医生视疲劳发生情况,并分析视疲劳的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于2017年6月6日~2017年6月12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范围内眼科医生进行调查,问卷包含两个部分:基本信息部分和筛查版视疲劳量表。基本信息包含眼科医生所在医院、性别等个人信息和工作、睡眠情况等内容;筛查版视疲劳量表包含11个条目。对问卷分析后得出眼科医生视疲劳患病率,
学位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基线的盘周脉络膜层毛细血管缺失(Parapapillarychoroidalmicrovasculaturedropout,MvD)与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Retinalnervefiberlayer,RNFL)的进展的关系。以此来探讨视网膜血流灌注和青光眼神经纤维损伤之间的联系。  方法:  本研究设计采用纵向队列研究,对来自温州青光眼进展研究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病人(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