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没有直接提出“行政人格”这一概念,但又无不重视行政人员的行政人格的塑造及其教育。毛泽东以“民权”为核心,追求高尚、纯粹的理想行政人格;在行政人员的人格评价中,他提出了“德才兼备”的行政人格标准;在他所追求的理想行政人格塑造过程中,出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他通过“思想改造”的基本途径来塑造行政人格。总的看来,毛泽东行政人格观以“政治挂帅”追求“圣贤人格”、呈现出“管理行政人格”、“工具行政人格”等特征。邓小平行政人格观既毛泽东行政人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毛泽东行政人格观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秉着“领导就是服务”的行政理念,提出“干部四化”的现代行政人格标准,主张通过“制度治本”的基本途径来塑造新型行政人格,从而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行政人格观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注重制度在人格塑造中的重要性。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行政人格由“政治挂帅”向“市场导向”转化,由“圣贤人格”向“法律人格”转化,由“工具”行政人格向“独立”行政人格过渡,由“管理”行政人格向“服务”行政人格发展轨迹。毛泽东和邓小平行政人格观既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这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不同,以及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不同所致。毛泽东行政人格观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对于当时社会主义公共行政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邓小平行政人格观则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对中国现实的深刻把握,在肯定和继承毛泽东行政人格观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发展。本研究主要从纵横两个方向对毛泽东、邓小平行政人格观以及实践进行比较。在两者的横向比较上,主要是对行政人格的主要内容、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原因进行比较分析。在两者的纵向比较上,主要是沿着行政人格观史的路径对两位伟人的行政人格观在形成背景、历史作用和当代启示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