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W LED防爆灯驱动电源设计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dfdfdfgdfd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绿色照明的发展趋势及国家对井下作业安全的重视,节能环保的矿用灯具备受人们的青睐。LED防爆灯具是市场上热销的矿用灯具的一种,它采用LED作为光源,与传统灯具相比有节能、环保、寿命长等优势,目前LED防爆灯照明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LED的优势很多,但是LED的光性能对电流要求高,流过LED的电流大小决定LED的发光强度,电流过强长时间会引起LED光通量的衰减,电流过弱会造成LED发光亮度不够。LED防爆灯要安装在环境恶劣的场所,灯寿命和安全性要求严格,而LED的驱动电源是影响灯寿命和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一款效率好、功率因数高、稳定性、防水防尘都达标的LED防爆灯驱动电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LED防爆灯驱动电源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了LED防爆灯驱动电源的设计难点,介绍了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反激式变换器,可靠性设计等关键技术原理。在分析LED防爆灯驱动电源的设计要求基础之上,给出了一款70W LED防爆灯驱动电源的整体设计。文中采用功率因数校正和直流-直流变换器的两级方案。由于升压型临界模式功率因数校正具有比较简单的控制电路,适合应用在中小功率的电源驱动产品中,因此第一级选用临界导通模式实现对功率因数的校正,减小谐波分量,为后级提供稳定电压;又根据设计功率大小的要求,第二级选用反激式变换器实现所要达到的直流输出,采用LM321来限压恒流实现对电流的反馈。文章首先对LED的发光原理、发展历程和趋势及LED防爆灯驱动电源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介绍;其次论述了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给出了三种不同模式下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的原理及优缺点比较,随后提出了单级式变换器和两级式变换器技术的应用场合及其优缺点对比;再次分析了反激式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及总结。在上述的理论基础之上,设计了一款70W LED防爆灯驱动电源的两级式电路即前级基于NCP1608芯片的临界导通模式的有源功率因数变换器的设计,后级基于TOP258EN芯片的反激式变换器的设计;并对两级式变换器的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总结了调试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对LED防爆灯驱动电源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主要的改善方法。本文最后对研制的70WLED防爆灯驱动电源样机的关键点的波形做出了采集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输出电压47V,输出电流1.5A,驱动电源整机效率达到0.87,功率因数0.95以上,电路简单,成本低,电源工作稳定可靠,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案具有可行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紫杉醇+顺铂+卡铂辅助化疗治疗晚期复发转移宫颈癌的产果及临床护理。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辽宁省肿瘤医院确诊的晚期复发转移宫颈癌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
驾驶员适应性检测对道路交通安全必要性分析叶朝平(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驾驶员适应性检测中心)1引言芜湖市是一个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的港口城市,为长江朔水而上的最后一个深
.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为保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各职业院校均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构建科学的
通过对欧米采样器和红外显微镜两种分析方式进行比较,确定了红外显微镜为本文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同颜色的汽车油漆样品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并根据主要成膜物质的树脂成分进行
刘欢关于中国流行音乐创作的观念,无疑是当今我国流行音乐文化建设的一笔宝贵财富,通过他对《卷珠帘》的多种改造,我们可以探知其关于"中国风"作品创作的一些核心理念,并可进
甘油磷脂酰胆碱(L-alpha glycerylphosphorylcholine, L-α-GPC,本文中简称GPC)和甘油磷脂酰乙醇胺(L-alpha glycerylphosphorylethanolamine, L-α-GPE,本文中简称GPE)分别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塞与患者体内血清TNF-α、hs-CRP、LDL-C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6月于我院确诊为急性脑梗塞的患者90例归为观察组,另外选取于我院进
2013年稀有稀土金属发展要好于铜、铝、铅锌等金属,不同金属品种价格呈现现分化,企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2014年稀有稀土金属发展仍不乏亮点。2013稀有稀
目的分析抗精神病药致便秘的原因,探讨对策,以期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出现便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7~12月住院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精神病患者187例,通过查
<正> 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是一种味道极为鲜美的野生食菌,在自然条件下与马尾松形成菌根关系。1980年秋季,我们采集了一批松乳菇子实体,在室内进行了组织分离,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