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艾灸联合手法通乳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期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2018年7月26日至2019年11月8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科门诊就诊的80例符合标准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期患者按照1:1的比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患者给予艾灸联合手法通乳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单纯手法通乳治疗,1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3天。疗效指标为:体温、乳房自觉疼痛VAS评分、乳房局部肿块面积大小和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的数值。以体温日志卡形式记录患者入组后3天内的体温变化情况,记录时间间隔为4小时;于入组前和每次治疗结束后,分别记录患者患侧乳房自觉疼痛VAS评分和乳房局部肿块面积大小;于入组前和第三次治疗结束后分别记录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的数值。所有数据将通过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体温: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体温均有所下降,其中治疗3天后,观察组患者体温均恢复正常水平,对照组有34例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水平,2例患者体温仍然升高,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24小时内,观察组和对照组体温恢复正常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9.41%和50%,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至正常体温(≤37℃)所用时间较对照组平均缩短8小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乳房自觉疼痛VAS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乳房自觉疼痛VAS评分比较,均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乳房局部肿块面积大小: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常规:观察组和对照组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研究结论:本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艾灸联合手法通乳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期疗效确切:(1)艾灸和手法排乳均能有效的降低患者体温,且两种治疗方法结合使用能更快的恢复患者的正常体温,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正常体温,降温效果相对稳定。(2)艾灸和手法通乳均可有效缓解乳房疼痛;(3)艾灸和手法通乳均能有效缩小乳房肿块范围;(4)艾灸和手法排乳均可有效降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值,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