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户生计研究是分析农民问题的重要窗口。学术界认为导致农户生计策略差异化的原因包括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研究从制度、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因素,对了解农户生计策略差异化之因有重要作用。然而,要分析同一社会环境下不同农户生计策略差异化的原因还需要从微观层面上加以研究和补充。农户生计策略差异化的微观解释认为,农户的心理偏好、风俗习惯和生计资本等因素的不同是农户生计策略差异化的致因。其中,生计资本视角的“农户生计策略差异化致因”认为,农户的生计资本影响其生计策略选择。特定情况下,农户生计策略的差异源于其生计资本状况的差别。然而,学者们在具体分析农户的生计资本如何导致他们不同的生计策略时较多的是研究某种生计资本对某一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缺乏对农户生计资本结构对其家庭生计策略组合影响的研究。另外,这些学者们在研究农户生计资本与其生计策略之间的关系时,忽视了消费对生计过程的研究,割断了生计过程的连续性。因此,本文将消费策略纳入生计过程,将农户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视为其生计策略组合,并通过对壮族村落T村进行个案研究,探讨农户的生计资本结构与其“生产—消费”策略差异化的联系,得出以下结论:农户生计策略的实施以其生计资本结构为基础。农户的生计资本结构形塑农户“生产—消费”策略。具体而言,在某种生计资本结构下,农户拥有的生计资本使其选择特定生产方式和消费策略,农户缺失某些生计资本或某些生计资本不足限制该生产方式、消费策略变更。第一,农户“多种生计资本匮乏”型生计资本结构形塑其“纯农业生产—重度挤压消费”策略组合。在“多种生计资本匮乏”型生计资本结构下,农户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稀少,人力资本较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匮乏,并且人力资本难以与社会资本作用转化为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匮乏限制农户的非农生产,并制约其农业拓展,农户只能利用较低的自然、物质和人力资本保障小规模农业生产。由于家庭十分贫困,农户对消费进行重度挤压。第二,农户“唯人力资本较足”型生计资本结构形塑其“半工半农生产—中度挤压消费”策略组合。在“唯人力资本较足”型生计资本结构下,农户自然资本很少,人力资本相对较足,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对不足,并且人力资本能够与社会资本作用转化为金融资本。农户“离土不足,留土有余”。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对不足限制农户的农业和非农业拓展,农户只能利用较低的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相对较足的人力资本保障其半工半农生产。由于家庭比较贫困,农户对消费进行中度挤压。第三,农户“多种生计资本较足”型生计资本结构形塑其“非农生产—轻度挤压消费”策略组合。在“多种生计资本较足”型生计资本结构下,农户自然资本、物质资本极少,人力资本相对较足,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至少有一种相对较足,并且人力资本容易与社会资本作用转化为金融资本。农户相对较足的人力资本保障其非农业生产,相对较足的社会资本或金融资本促进并稳定其非农产业发展。由于家庭依然贫困,农户对消费进行轻度挤压。通过研究分析发现,T村农户的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存量普遍较低。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存量,以及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之间相互作用的差别是区分农户生计资本结构类型的关键因素。生计资本结构不同的农户,其所能选择的生产方式、消费策略不同。一方面,农户能否发展非农生产的关键在于其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否增量,以及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作用是否增强。农户劳动成员增多则农户有较多剩余劳动力能够转移;农户劳动成员的人力资本提高则该劳动成员容易进入非农业生产;金融资本增量则农户更有能力购买非农业生产工具发展非农生产;社会资本增量则农户能够获得更多借贷途径、非农就业信息和机会。农户人力资本较低的劳动力能够在其社会网络的帮扶下进入非农产业。另一方面,农户在不同生产方式下金融资本存量不同,农户所能支付的消费总额也不同,因而他们对消费进行不同程度的挤压。T村纯农业户由于家庭耕地面积稀少,农业生产收入比较低,他们所能支付的消费总额很低,相对来说他们对消费进行重度挤压。半工半农户和非农业户由于非农业生产增加了家庭收入,他们所能支付的消费总额较高,对消费的挤压程度较小,分别是中度挤压和轻度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