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表现绘画中视觉空间的“两义性”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pfl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如果偏离或者放弃了观察,即便形式语言再丰富,也会变得毫无生气。在这个时候,一些画家开始审视自己,并用新的视角和思想展开了对对象的观察。这种新的视角和思想来源于画家对事物新的认知和启发,这一观点和西方的现象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代主义哲学支撑着现代主义绘画的发展,而现象学在二十世纪在欧洲蓬勃发展并盛行。现象学的盛行和发展对具象表现绘画的绘画理论提供了专业的哲学指导和学术理论基础。最具代表性的具象表现绘画最初是由法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尔用来概括那些关注真实事物并专注于视觉现实和精神世界的专业画家。绘画的表现形式是艺术家对视觉认知中真实事物的感知,具象表现绘画所涉及的空间问题更直观地反映了这一点。具象表现绘画的绘画理论结合了现象学的方法论,通过哲学与绘画的结合揭示了具象表现绘画艺术的本质。
  本文主要讨论了具象表现绘画中视觉空间的“两义性”。“两义性”的视觉空间及理性和感性之间的相互交融所产生的“第三空间”。首先,从古希腊绘画空间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空间分析了理性控制下的“真实空间”,并对其进行了理性分析。进而分析了现代绘画视觉空间从理性空间到感知空间的转变。然后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了梅洛-庞蒂的身体理论与具象表现绘画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具象表现绘画代表人物的作品来分析视觉空间转换。本文通过对具象表现绘画发展以来对空间表达的理解和探索,探讨了绘画空间表现的当前意义和可能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多样化的观看方式。
其他文献
露西·利帕德(LucyR.Lippard)和约翰·钱德勒(JohnChandler)在1968年出版的《ArtInternational》杂志的开创性文章“艺术的去物质化”中创造了去物质化的概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上世纪60年代起,过去二十年艺术创作中那种的反智力、情感/直觉的方式已经开始让位于一种几乎完全强调思维过程的超概念艺术。“去物质化”这一观点出现后的这几十年间,随着创作媒介的不断延伸,
学位
水印木刻历经千余年的传承和发展,其功能早已从单一的复制工具转变为独立的创作手段。如何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进行新的拓展,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塔皮埃斯的创作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路。塔皮埃斯的作品是西方抽象表现和东方禅宗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本文将着重研究塔皮埃斯抽象绘画的艺术形式,揭示他作品所蕴藏的深刻的精神性和东方性,并结合现当代水印版画的发展和现状来探讨水印木刻创作实践。
学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绘画产生了一系列变革,这样的变革是伴随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与视觉体系一同发生的。随着一代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具象绘画在20世纪末逐渐发展出了几种展现绘画空间的策略与方法,这些新的方法建立在老大师们奠定的绘画基础上却又融合了许多当代视觉符号、制图方式、影像媒介,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样的时代特征不仅仅体现在了绘画的方式上,更体现在了题材的选择与许多视觉媒介的杂糅上。本文希望通过分
学位
对鲁迅和“新兴木刻”运动的研究已有相当数量的文章,这些文章建构了这段研究史。但期间仍然有不少未讨论清楚的问题因为这些文章的编撰而被遮蔽或忽视。本文站在鲁迅文学叙事和文学启蒙的角度,将鲁迅的话语及行动重新放置于那个时代,回看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用材料分析法与图像解读法,找出新兴木刻与鲁迅文学叙事及文学启蒙思想的关联。并借此具体分析“新兴木刻”的叙事与启蒙的联系,串联鲁迅倡导“新兴木刻”的实践,打
学位
超现实主义作为20世纪初兴起的一个艺术流派,在艺术史上,超现实主义可以说是一项革命性的运动,它首先反对写实主义的束缚,其次则反对抽象艺术的自大专横,往后不少的现代派都受其理论影响并加以发展。随着1966年安德烈·布雷东(1896-1966)的逝世,超现实主义团体也随之解散,现如今超现实主义仍以一种艺术的创作方法延续下来,深深地影响着当代雕塑的创作,在国内雕塑作品里,我们不难发现超现实主义的身影。这
岩彩画创作《河姆渡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史诗美术大展”的各选题中,属历史时间线排序的开篇之作。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具有丰富的物质遗存和重要的研究价值,是人类共有的精神与物质文化财富。此次《河姆渡文化》课题创作,以岩彩画创作教学实践为主体,系统、全面的对河姆渡文化精神、岩彩画材料与技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与探索,为今后岩彩画教学与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学位
巴尔蒂斯是20世纪卓越的具象绘画大师,被毕加索称赞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他的作品传承了古典绘画手法,力图“表现我们这个世界上可见事物背后的东西”,表现人的精神情感及微妙的心理变化。费舍尔是美国新表现主义绘画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坚持传统的架上绘画技法,却个性鲜明、极具艺术冲击力,表现场景背后人物微妙潜隐的心理创伤。虽然因为年代之隔二人在创作方法、绘画语言等方面有诸多差异,关于这一方面当今学
学位
尚扬的绘画风格是多变但又统一的,多变的是其画面的形式,不变的是其绘画理念与内涵,山水风景一直是尚扬绘画的母题,尚扬将中国山水的意识带入绘画创作中。本文以尚扬绘画中的山水意识作为切入点来分析尚扬的绘画图式。绘画语言、技法是为图式服务的,而图式又是艺术家个人情感表达。尚扬对现代社会风景的理解决定了其不拘一格的绘画手法,材料的介入是尚扬绘画的一个鲜明特征,材料不再是简单的材料,而是被赋予了尚扬关于对中国
学位
郑板桥(1693-1765)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扬州八怪”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而“扬州八怪”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代艺术绘画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使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传统,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扬州八怪”的画家多才多艺,各有千秋,然而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造诣上看,郑板桥则高人一筹。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独具特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不但在为政时期为人民
学位
壁画是社会性、历史性非常强烈的绘画形式。从南北十六朝到元代,莫高窟中的长篇巨幅壁画的出现不仅仅是宗教与王权的作用,更多是当时芸芸众生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往没有苛政繁税,只有众生平等的西天极乐世界。近现代时期,在相应中华民族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号召,艺术家许久麟、宗津、李可染在城市和乡村中的墙壁上绘制能够鼓舞中华儿女奋起反抗的壁画,充满了公共反抗侵略者的需求。  即便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