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足(Diabetic F00t,DF)是糖尿病患者并发的一种损及神经、血管、皮肤、肌腱,甚至骨骼,以致坏死的慢性进行性病变,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其治疗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西医以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抗感染为主,目前己取得共识,但对如何解决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高、坏疽疮面的愈合缓慢的问题仍是难点。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足坏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加速坏疽创面的愈合,但在控制血糖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如何发挥中医治疗疮疡的特色,是本病治疗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研究的热点。
在复习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的基础上,针对导致糖尿病足发生的神经、血管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和临床表现,根据中医学理论,将之辨证为“血瘀”、“湿热”和“络脉瘀阻”。在西医基础治疗支持下,采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等双重或多重作用的中药,口服与外用相结合,对糖尿病足坏疽患者进行治疗,通过观察患者创面的愈合情况、周围血管和周围神经功能的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以探讨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
方法:选择60例糖尿病足坏疽患者,按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分为治疗组(A组)、对照组(B组),每组30例,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采用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中药口服、外洗,并且局部溃疡外用祛腐生肌药换药;对照组则以常规换药和3%双氧水冲洗。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的疮面面积、疮面感染的变化情况、血液流变学变化、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腓总神经和腓肠神经传导速度以及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指标,以3个月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疗效:A组患者痊愈15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B组痊愈9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两组间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疮面溃疡面积:治疗前、治疗后比较,两组溃疡面积均有显著缩小(P<0.01),治疗后两组间溃疡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提示治疗组促进溃疡愈合的功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在疮面感染变化:两组间比较,红肿情况、脓液性质、腐肉与肉芽组织比例在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5),A组在改善疮面感染情况方面优于对照组;
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A、B组均可使足背动脉血管内径增宽、血流最大速度降低(P<0.01、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A组疗效优于B组(P<0.01或P<0.05);
下肢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A、B组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 A组腓肠神经传导速度改变有显著差异(P<0.01),B组腓肠神经传导速度改变亦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疗效比较,A组疗效优于B组(P<0.01)。
血液流变学:治疗前后比较,A、B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A组疗效优于B组(P<0.01或P<0.05)。
结论:糖尿病足坏疽的病因病机以“血瘀”、“湿热”和“络脉瘀阻”为主,通过全身和局部同时应用清热解毒,活血通络药物,在减轻疮面的感染程度、加速溃疡愈合、以及提高治愈率方面,取得明显的疗效,其发挥作用的机理与改善足背血流动力学、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和血液流变学等因素有关。中药具有价廉、效优、使用方便的特点,值得在糖尿病足治疗方面推广运用,这对于发展中医的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专业特色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