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RMPP)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RMPP行多次支气管镜辅助治疗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危险因素评分系统。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确诊为RMPP 并行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治疗的 332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行支气管镜辅助治疗次数分为单次组及多次组(≥2次)。对两组患儿的支气管镜前热程、病程、病初一周内治疗、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等指标进行比较,并对两组间比较分析 P<0.05的可能危险因素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得到回归模型及行多次支气管镜辅助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回归模型。根据各危险因素在回归方程的 β 值进行赋值。建立 RMPP 行多次支气管镜辅助治疗的危险因素评分系统,并通过绘制 ROC 曲线及配对卡方检验等方法评价其预测能力。 结果: 1.符合入选标准的患儿共332例,其中,单次组223例、多次组109例,男/女分别是:0.94:1、0.85:1,平均年龄分别为69.7±36.7月、72.0±33.7月(P值分别是0.66、0.58)。 2.行多次支气管镜辅助治疗的患儿支气管镜前病程≥10 天、支气管镜前热程≥10天的比例明显高于单次支气管镜组[分别为65.1%(71/109例)vs52.9%(118/223例), 41.3%(45/109例)vs29.6%(69/223例)](P均=0.035)。同时,在发病一周内糖皮质激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糖质激素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使用上,多次组均明显低于单次组( P 均<0.05 )。在多次组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N )、CRP、CRP>44mg/L、LHD、LDH>480U/L、DD、Fib水平高于单次组,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3+CD4+、CD4/CD8 的水平低于单次组(P 均<0.05)。此外,多次组的混合感染高于单次组,影像学表现中多次组的胸腔积液比例高于单次组,在支气管镜下,多次组塑型形成或堵塞、糜烂明显高于单次组(P均<0.05)。 3.对多次组和单次组各观察值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镜前热程≥10天(P=0.000,OR=19.504)、病初一周未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P=0.000,OR=5.072)、病初一周未使用糖皮质激素(P=0.000,OR=14.051)、C 反应蛋白(CRP)>44mg/L(P=0.004,OR=2.638)、乳酸脱氢酶(LDH)>480U/L(P=0.004,OR=2.326)、粘膜糜烂(P=0.002,OR=11.156) 6个因素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回归模型绘制 ROC 曲线,回归模型 ROC曲线下面积为 0.817,P<0.01,提示有中等偏上诊断准确度,其敏感度为 0.738,特异度为 0.750。 4.建立危险因素评分系统,根据回归模型中各危险因素的β值,予镜前热程≥10天、病初一周未使用糖皮质激素、镜下粘膜糜烂为3分,病初一周未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2分,C反应蛋白(CRP)>44mg/L、乳酸脱氢酶(LDH)>480U/L分别为1分,构建了总分为13分、预测界值为5分的预测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803,评价效果如下:灵敏度 0.927,特异度0.614,总符合率 0.717,阳性似然比2.4,阴性似然比 0.059,Kappa 值 0.457。 结论: 1.严重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失衡、影像学改变、混合感染以及早期是否积极抗感染、抗炎治疗是影响支气管镜辅助治疗的危险因素。但目前尚缺乏特异敏感的指标来确定支气管镜治疗确切时机,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2.行支气管镜前热程≥10天、病初一周内未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病初一周内未使用糖皮质激素、CRP>44mg/L、LDH>480U/L、粘膜糜烂为 RMPP 行多次支气管镜的独立危险因素,当患儿临床符合以上条件时,应警惕有行多次支气管镜的可能性, 3.建立危险因素评分系统,其中行支气管镜前热程≥10天、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粘膜糜烂预示着更高的行多次支气管镜的风险。结合相关评价指标该评分系统评估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辨别力与准确性,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但由于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并且受限于纳入因素不全面,评判结果与实际结果仍然存在误差,且未在外部人群中进行预测。评分系统需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