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肩负着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使命。吉林省影响粮食安全生产的自然灾害类型少,主要以干旱、洪涝、低温等为主,但发生的几率高。吉林省农业自然灾害地域分异明显:东部山地区以低温冷害为主,西部平原区以旱涝灾害为主。干旱、洪涝等农业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粮食减产,已对吉林省乃至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构成威胁。吉林西部下辖白城和松原两个地级市,是吉林省粮食生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保障全省粮食生产安全的主要区域。白城市与松原市的农业均以种植业为主,两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两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相对而言,粮食生产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少,更多受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与制约。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引发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更为频繁。土地利用变化和旱涝灾害之间关系密切。本文以吉林西部为研究区域,研究旱涝灾害发生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防灾减灾的对策与措施。本文在统计资料、气象站统计数据、实地调查与试验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SPSS软件、Fragstats软件及数理方法对吉林西部旱涝灾害的时空演变规律予以研究,对吉林西部1980-2007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合景观指数分析,深入探讨了旱涝灾害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从吉林西部整体看,1980-2007年间致灾率呈下降趋势,由1980-1995年间的10.95%降到1996-2000年间的9.27%、再降至2001-2007年间的7.63%。吉林西部旱涝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呈东扩趋势。旱涝灾害的发生气象因素是主导、地形因素及人为因素同样影响旱涝灾害。从单一年份看,各市县气象要素存在一定差异,而从多年气象要素资料统计结果来看,其异常天气过程具同步性。地形对旱涝灾害的发生起加重或减缓的作用,但其影响力是局部的。在异常天气过程相似,地形条件稳定的情况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旱涝灾害的抗御能力不同,致灾率差异明显。(2)合理调整各地类数量,并注重地类转化过程中空间构型的优化与配置,有利于抗御或缓解旱涝灾害。保证水田数量并优化其空间布局,决定土地抗御灾害的能力,并影响致灾率。伐林开荒易引起涝灾,保证林地拥有量,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有利于抗御洪涝灾害。草地转旱地易引发旱灾,适度退耕还草并对其空间格局进行优化配置可减少致灾率。湿地与耕地的转化中,既要注重数量平衡,也要高度重视地类转化的空间配置及结构。(3)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与旱涝灾害的致灾率关系极为密切。景观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旱涝灾害发生相关性有限。类型尺度景观格局变化与旱涝灾害发生紧密相关。在水田与旱地相互转化过程中,水田与旱地的格局变化与涝灾的关系更为紧密,为防御涝灾发生,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新建斑块的形状。在林地与旱地相互转化中,应注重林地斑块形状及林地斑块连通性。在草地与旱地的相互转化中,草地斑块形状与涝灾关系紧密,但对自身连通性要求不高。在湿地与耕地的相互转化中,湿地与耕地的格局变化与涝灾的关系更为紧密。为抗御旱涝灾害,应注重景观斑块完整性。(4)以景观格局优化理论及景观安全格局理论为基础,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与旱涝灾害发生相关关系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土地利用类型及格局与旱涝灾害致灾率存在密切关系。以抗御灾害为目的,提出网格式的林草田模式为抗御旱涝灾害的优化土地利用格局。为验证所筛选的土地利用格局对于防御旱涝灾害的合理性,本文在前郭县南部哈拉毛都镇内选取典型样地,对比林草田与无林草地块土壤养分、水分等指标的差异:异常天气前后无林草地块有机碳含量的流失明显高于林草田地块。林草田保水能力及有效磷元素含量显著高于无林草地块。林草田有效氮含量普遍低于无林草地块。此外,林草田内土壤养分等较为均匀,利于作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