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外国留学生的学术、心理、社会文化适应性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n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学生是一个独特的跨文化研究群体,他们面临着文化适应的挑战。每年,有大量留学生来到中国接受高等教育。本文的目的,便是为了研究学术、心理以及社会文化适应此三项因素如何对这些在华外国留学生的文化适应产生影响,希望藉此能够帮助我国高校与教育部门改善对留学生的社会支持,改进相关服务和政策。  现有研究往往关注于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与社会文化适应,或者是留学生的适应状态与学术表现。多数研究仅仅是致力于发现问题所在,而非解决问题。尤其是少有对影响留学生的学术、心理以及社会文化适应三项因素的实证研究,对来华留学生适应问题尚缺乏全面的系统性检视。因此,本研究试图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和依据,搭建一个引导文化适应研究的相对全面的理论框架。为了丰富现有理论,笔者将文化距离及社会支持两项内容融入到留学生的适应研究当中。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定量分析方法以及数据分析方法,共收到262名在华留学生研究对象的问卷反馈。在对相关数据详细分析之后,我们得出以下研究发现:  首先,在华留学生面临的学术适应困难适中;国籍、学生类别、对中国的了解、对所在学校的了解是决定他们学术适应的主要因素;中国老师、家人及亲属是他们遇到学术适应问题时希望得到的主要社会支持来源。  其次,在华留学生面临的心理适应困难较小;年龄、国籍、学生类别、来华时间、对中国的了解是决定他们心理适应的主要因素;家人及亲属、朋友是他们遇到心理适应问题时希望得到的主要社会支持来源。  第三,在华留学生面临的社会文化适应困难适中;性别、国籍是决定他们社会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家人及亲属、朋友是他们遇到社会文化适应问题时希望得到的主要社会支持来源。  第四,在华留学生的学术、心理、社会文化适应三个相互关联且各自独立的变量因素。它们可以单独存在、修正或改善,但如其中之一发生变化,其余两者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最后,本文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如何构建社会支持的相关建议。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关于上代“形容动词”大部分学者持有否定的观点,或认为还未达到成熟阶段。然而,在《日本书纪》,《万叶集》中记载着很多如“ohoroka、sayaka、siduka、azayaka、sumiya
韩礼德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中首次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一概念。他指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发生在语法层面的隐喻就是语法隐喻”
多丽丝·莱辛,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文学中最享有声誉的女作家之一. 2007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十一位女作家,同时也是获奖者中最年长的一位。在她的第
隐喻最早仅作为一种修辞学方法而被广泛研究,之后,莱考夫和约翰逊两人认为隐喻更应被当作是一种思考方法。该观点使得研究隐喻的模式得到了改进,并发展出一系列的批评隐喻分析方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上二语习得理论的深入研究,任务型教学法(TBLT)逐渐被教育界认可和接受并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这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过程
21世纪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学习,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是广大英语教师的责任。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