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接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与静态调强放疗(s IMRT)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分析临床、剂量学因素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急性放射性肺炎之间的关联,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疗的女性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放疗方式分为VMAT组和s IMRT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接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与静态调强放疗(s IMRT)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分析临床、剂量学因素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急性放射性肺炎之间的关联,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疗的女性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放疗方式分为VMAT组和s IMRT组。所有患者均采用Varian Trilogy直线加速器6MV-X线,处方剂量:PTV:DT45-50Gy/23-25f,1.8-2.0c Gy/f,1f/d,5f/w;规定PTV 95%的体积达到95%的处方剂量。采用单盲法进行随访,由两名不知道患者接受的是何种放疗方式的医师在经过系统培训后对病人进行随访,通过复习病例资料、查阅影像学资料、电话问询、门诊随访等方式于放疗开始后1个月、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RTOG分级标准对急性放射毒性反应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临床、剂量学特征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急性放射性肺炎之间的关联,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一共收集了132例病人,其中VMAT组87例,s IMRT组45例。VMAT组有7例失访,s IMRT组有4例失访,最终一共入组了121例患者,其中VMAT组80例,s IMRT组41例。VMAT组及s IMRT组发生≥1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概率分别为16.25%(13/80)和34.15%(14/41),VMAT组显著低于s IMRT组(P=0.036)。VMAT组及s IMRT组发生≥1级急性放射性肺炎的概率分别为12.5%(10/80)和26.83%(11/41),VMAT组显著低于s IMRT组(P=0.0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性放射性食管炎与食管Dmean(F=26.761,P<0.001)、D50%(F=38.993,P<0.001)、V30(F=53.898,P<0.001)、V45(F=9.969,P<0.001)显著相关,急性放射性肺炎与患侧肺V10(F=3.711,P=0.014)、V13(F=2.859,P=0.040)、V15(F=2.745,P=0.046)、V20(F=2.867,P=0.040)、V25(F=3.089,P=0.030)、V30(F=3.328,P=0.022)及放疗前化疗周期数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食管V30(OR=1.140,95%CI:1.026-1.267,P=0.015)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疗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危险因素,患侧肺V10(OR=1.328,95%CI:1.015-1.737,P=0.039)、V20(OR=1.666,95%CI:1.086-2.557,P=0.019)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疗后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1、与sIMRT相比,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采用VMAT技术放疗可以显著降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和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VMAT在对食管、肺的保护方面更具优势。2、食管V30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疗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危险因素,可作为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的预测因素。3、患侧肺V10、V20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疗后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可作为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的预测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模拟透明矫治器对上颌中后段不同组牙扩弓后受力情况分析,探究上颌中后段扩弓不同组牙移动设计的生物力学机制,为正畸临床透明矫治器进行牙列扩弓步骤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一名个别正常成年男性志愿者。采用锥形束CT进行扫描,通过Mimics20.0、Geomagic Studio 2013、Hypermesh 14.0等软件建立包含上颌牙齿、牙周膜、牙槽骨和透明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
目的:探讨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切开术对腺样体肥大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与单纯腺样体切除术的疗效差异;分析分泌性中耳炎的转归影响因素,为腺样体肥大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课题属于临床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9月到2021年3月间就诊耳鼻咽喉科,诊断为腺样体肥大伴分泌性中耳炎的2~12岁患儿。受试对象共99例(154只患耳),分为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切开术组(实验组,AT+M
目的:探讨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50例,利用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相关测量项目。结果:(1)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和下颌平面角(MFA)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Downs(牙合)平面和功能(牙合)平面有统计学差异,而两类患者的切道斜度
颌面部骨组织因其结构的复杂性,其缺损的修复再生一直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难点与热点。组织工程技术的出现为实现理想的颌面部骨缺损修复带来了希望。细胞膜片技术(cell sheet technology,CST)可完整保留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克服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缺点,在骨缺损修复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兔胫骨骨膜细胞(periosteal cel
背景牙周炎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是成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hPDLSCs)作为目前牙周再生组织工程中最有希望的“种子细胞”之一,常被用于牙周骨再生的研究。大量研究证实,Wnt信号通路与成骨分化过程密切相关,但是经典和非经典Wnt信号通路与hPDLSCs的成骨分化有何关系,及其在成
目的:分析比较对于口腔上颌鳞癌累及上颌骨的病例行传统的根治性切除和改良后的功能性切除两种手术处理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同时收集口腔鳞癌累及上颌骨患者的病理标本制作连续大切片,通过三维重建技术重建肿瘤在颌骨内的形态,观察分析口腔鳞癌侵犯上颌骨的方式。材料和方法:回顾2009年1月—2020年8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因上颌鳞癌病变侵入上颌窦但未累及眶底的病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3例,其
目的探讨红细胞膜脂肪酸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关联,联合传统因素和红细胞膜脂肪酸构建口腔癌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探讨红细胞膜脂肪酸与口腔癌总体生存的关联。方法1.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设计,利用问卷收集416例病例和408例对照的一般人口学特征,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吸烟、肿瘤家族史、复发性口腔溃疡、饮酒等因素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关联。从血浆中提取红细胞膜,利用气相色谱对红细胞膜脂肪酸进行检测
劳动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教育改革后将劳动教育放在了较为重要的位置上。为了顺应教育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且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因此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因素,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
研究目的:研究Pin1(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 NIMA-interacting 1,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β-catenin(Beta-catenin,β-连环蛋白)和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D1)在TSCC(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2016年1月
目的:电阻焊接常用于制作种植即刻修复体,可获得良好的被动就位,但口内焊接多个种植体难度较高,且钛丝内部微小形变容易对种植体产生应力。本研究拟对现有口内焊接即刻修复临床治疗流程进行改进:1、探究多个种植体存在时分段焊接的可行性;2、提出新的电阻焊接即刻修复体制作流程,以降低焊接难度,保证被动就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80个钛临时基底,随机分为3组A、B、C,每组8个样本,A组2个临时基底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