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下腰痛(low back pain)是骨科常见病症,时常影响着人们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常见原因主要有慢性劳损、退变、创伤、炎症等,其中退变是常见的主要原因。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腰椎X线片发现部分慢性腰痛病人存在着腰椎棘突撞击现象,即棘突与棘突之间的相互接触、碰撞所致的腰痛,早在1933年,Baastrup就报告了该现象,即Baastrup,s病[1],或称“吻合棘”(Kissing spine)。在近80年中,Baastrup,s病一直未引起广泛关注及深入研究,以至于在放射科及临床医生中被忽视。在此背景下,通过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分析,认识其病理生理机制,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研究目的(1)提出下腰椎“棘突撞击综合征”的概念及诊断标准。(2)分析“棘突撞击综合征”的病理过程。(3)探讨下腰椎棘突撞击现象在退变性腰椎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在就诊的下腰痛病人中,回顾性收集总结并分析2010.1-2011.12期间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山东武警总医院脊柱外科1500例腰椎X线平片资料,男856例,女644例;年龄为30~73岁(平均53.4岁)。发现有“吻合棘”的患者116例,男54例,女62例,占本组总数的7.7%;年龄36~70岁(平均46.9岁)。116例“吻合棘”中文职人员23例,有长期负重重体力劳动者56例,农民37例;患病时间3天~20年(平均2.8年);X线示“吻合棘”中:一个节段、两个节段或三个节段均可出现,其中一个节段L3/4:39例;L4/5:43例;L5/S1:15例;两个节段以上的19例。MRI示116例“吻合棘”中:单纯突出59例;同时有峡部裂伴滑脱9例;同时有突出伴椎管狭窄18例;同时有突出伴滑脱27例;同时有突出伴峡部裂3例。所有患者根据症状、体征及腰椎X线及MRI检查确诊,均经3个月以上正规非手术治疗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影响到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而选择开放手术治疗。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可分为:保守治疗组、全椎板切除组(DE)、后路椎体间融合钉棒内固定组(PLIF)及棘间非融合固定组(ISP),通过X线测量病椎节段术前、术后及其相邻上下节段活动度(ROM),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标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术前、术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用SPSS Statistics13.0统计软件作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研究该类患者在腰椎退行性变中的发病情况。取其后路手术获取棘间韧带标本行组织学检查: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棘间韧带有无病理改变。对今后“吻合棘”的诊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1、“吻合棘”与年龄、性别、职业有关有关:分别以≤40岁、41~55岁、≥56岁三个年龄阶段分成3组,各组发病率分别为0.20%、1.93%及1.20%,40岁以下患者发病率最低,比其他两个年龄段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1~55岁组中年患者最多,56岁以上老年患者可见其次,两组对比,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职业不同其发病率也不一样,以患者从事的工作性质及劳动强度区分各发病率分别为19.8%、48.2%、31.9%,可见长期重体力劳动者其发病率最高。2、按照发病部位,“吻合棘”中可见:一个节段、两个节段或三个节段,其中一个节段L3/4患者39例(占33.6%),L4/5患者43例(占37.1%),L5/S1患者15例(占12.9%);两个节段以上的19例(占17.1%)。可见“吻合棘”中以L4/5间隙多见,其次为L3/4间隙。3、116例“吻合棘”中腰椎MRI显示:单纯突出59例;同时有峡部裂伴滑脱9例;同时有突出伴椎管狭窄18例;同时有突出伴滑脱27例;同时有突出伴峡部裂3例。可见“吻合棘”疾病与腰椎间盘退变突出及椎体滑脱失稳密切相关,腰椎间盘突出可在相应节段出现“吻合棘”。4、病理可见:棘间韧带纤维玻璃样改变,慢性损伤变性,大部分为纤维软骨组织及少许骨组织,少部分为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未受损部分可见棘间韧带增厚或骨骼肌肉组织,部分软骨退变。棘突与棘突反复撞击,可发生纤维化、钙化,甚至骨化。主要见于L4/5节段,其次是L3/4或L5/S1节段。5、根据棘突撞击的部位及性质不同分为三型:①肥大型:棘突末端边缘骨质增厚、肥大,棘突与棘突之间没有直接接触。②假关节型:棘突末端直接接触,边缘硬化成为假关节。③连续型:两个甚至三个吻合棘突。6、治疗后3个月患者随访JOA评分, DE组、PLIF组、ISP组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PLIF组、ISP组JOA评分又高于DE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直到术后6个月、12个月,仍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PLIF组、ISP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上,与保守治疗及DE组对比,PLIF组、ISP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JOA评分。7、PLIF组:术后12个月VAS由术前7.4±1.5下降到2.7±0.8;JOA由术前12.34±0.23上升到23.60±0.38;ODI由术前41.2±5.9下降到20.1±4.0;ISP组:术后12个月随访VAS由术前7.8±1.2下降到2.8±0.5;JOA由术前12.80±0.38上升到26.83±0.58;ODI由术前43.9±9.1下降到20.7±5.1,对比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8、术前、术后3月、12月,PLIF组、ISP组病椎节段及相邻节段的活动度(ROM)分别为PLIF组:术后病椎节段活动度(ROM)为“0”,相邻节段活动度(ROM)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相邻上下节段活动度(ROM)术后3月、12月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ISP组:病椎节段活动度(ROM)术后3月、12月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少,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而相邻上下节段活动度(ROM)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月与术后12月比较,未见明显变化。研究结论1、当腰椎生理曲度过大或者椎间盘高度极度缩减时,会导致邻近节段上下棘突末端彼此接触、碰撞,可以成为假关节,导致棘突间后部撞击。即称为“吻合棘”(Kissingspine),亦称棘突间骨关节病,或称Baastrup′s病。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患者,临床表现为较长时间的下腰部正中疼痛,后伸及坐位起立时疼痛加重或是劳累后加重,旋转动作困难,中立位、休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伴或不伴下肢麻木、疼痛。查体可见腰椎生理前凸明显,下腰部棘突间隙小,站立被动过伸试验阳性,典型病例后伸时棘突间有夹指感。2、“吻合棘”与年龄、职业以及性别有关;并且与长期弯腰、负重密切相关。发病节段主要见于L4/5节段,其次为L3/4节段;“吻合棘”与腰椎间盘突出及椎体滑脱失稳密切相关,且“吻合棘”相应节段可出现椎间盘退变、突出的症状。3、随着腰椎后柱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在同一腰椎平面,椎间盘及其后方两侧小关节可以互相作用。小关节受损可以促进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退变又会累及到小关节,导致腰椎失稳,而腰椎失稳又能加重椎间盘退变。4、棘间韧带是腰椎后柱的重要结构,对维持腰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它的退变使得后方关节突关节出现异常活动,椎间关节及关节囊松弛继发出现慢性退行性改变。而它们的退变又会反过来增加椎间盘的承载负荷,椎间盘高度缩减变性又会累及到小关节,改变了腰椎整体力学结构,导致腰椎失稳。由此可见,椎间盘、小关节、棘间韧带三方面共同维持腰椎的稳定,对腰椎的退变、失稳以及“吻合棘”的发生关系密不可分。5、在治疗上,影像学有阳性表现而没有明显症状者,无需治疗。单纯腰痛的患者可选用理疗、局麻封闭。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及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对比,单纯髓核摘除虽然能改善神经根受压症状,但术后破坏了椎间盘与椎体固有的骨性构造。椎间融合固定、棘间非融合固定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椎间融合固定可以重建椎间隙和椎间孔的高度,增加节段稳定,但却牺牲了手术节段的活动功能,出现邻近节段退变。棘间非融合固定能够适当保留病椎节段的活动范围,对其他节段不增加运动负荷的同时对“吻合棘”维持一定程度的撑开,改善了患者腰痛症状,防止腰椎继发失稳和退变,并且手术操作简单、风险基本为“零”,无疑是脊柱外科手术治疗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具有良好的发展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