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媒介的重点并不是内容,而是媒介本身的信息展示方式。微博就极大的改变了这种信息呈现方式,信息呈现方式的改变本身也对文本的深层结构产生了影响,如微博的强互动性——评论和转发功能很可能把过去作者独白的文本叙事变成作者和读者互动的对话文本叙事。成为更为丰富多样的话论转换的意见交流模式,也形成了一个新的“微时代”的“网络民间舆论场”,这和主要由传统媒体如报纸和电视等形成的“官方舆论场”有明显的不同,有时这两个舆论场的观点甚至对立。微博的发展给大众带来参政议政的新渠道,同时技术赋权将新闻传播由以往的官媒主导变成了双向传播模式,传统媒体为了有效进行舆论引导也纷纷开通微博。 《人民日报》微博的开博和发展,架起了“官”、“民”两个舆论场之间沟通的桥梁。截止2014年12月,《人民日报》微博的粉丝量已突破千万,位列官方媒体微博之首。《人民日报》吸收了“民间舆论场”的话语特色,同时又结合官方“舆论场”话语的特点,从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主流媒体微博话语,其传播力得到明显提升。 本文从公共舆论等理论视角,采用内容分析、话语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人民日报》微博以下内容:1.通过《人民日报》微博的内容分析,了解《人民日报》微博特征。2.通过对比《人民日报》纸媒和微博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从而了解二者的话语方式有何不同。3.对微博的所有样本进行技术特性的分析,探索其发布速度、媒介形式。4.挑选《人民日报》评论数和转发数最多的微博进行话语分析,从而了解官方主流媒体微博使用何种传播策略以提升自己的政治传播力。 本文总结《人民日报》热点微博的成功经验,分析官方媒体如何在微博时代下进一步判断舆论形势,辨析舆论场之间的差别,进而转变观念、更新思路、运用全新的表达方式、表达手段、表达角度和策略,最终更好的完成舆论引导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