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少年时即喜爱中国传统艺术,曲艺是他的爱好之一,评书、相声、京韵大鼓、快板等曲艺类型他都有所涉猎。随着了解的加深和时代的要求,老舍也很快由一个单纯的欣赏者转变为曲艺作品的写作者、曲艺活动的参与者甚至是改革者。他一生广交曲艺艺人,甚至亲自上台演出,写过多篇论述曲艺特点的论文,并明确表示自己想要在曲艺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创作。老舍的小说存在多方面的曲艺因素,这种影响是“有约在先”的,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吸收。语言又是老舍小说与曲艺风格相关的重要表现方面。首先,老舍语言具有俗白的风格和特有的京味儿,这既与其北京人身份有关,也离不开与曲艺相似的追求方向。在词的方面,老舍好用传统民间词汇,尤其是京味儿字词,即便是关联词也使用北京地方常用的口语关联词。与评书等曲艺形式最相近的,是大量句末和句首语气词的运用,营造一种闲聊式风格。另外,老舍在小说中使用的曲艺特有字词也是受曲艺影响的例证。老舍喜用短句,即便长句也有意用标点分割。与词相同的,老舍也喜用现成句子,一是化用口头熟语,二是化用说书人套话。以上这些语言特点,在对话语言、叙述语言、描述性语言中都很常见,也说明老舍的小说语言具有极强的统一性。老舍语言的音乐性也与曲艺有相通之处。其人物与场景的描绘语言中,句子末尾词经常合辙,其中与曲艺关联最大的是特有的小辙儿。句子也讲究平仄搭配,而平仄也涉及到老舍另一项偏好:喜用字音响亮的字,此点与曲艺不可分割。而句子本身的分割也有节奏,老舍好用七字句,常分为二二三的节奏,多气口。句子的组合也能形成音乐感,如对偶句、长短句配合等等。老舍小说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段也与同时期其他作家有所不同。他追求曲艺风和民间风格的修辞,比喻的喻体常与曲艺重合,且有夸张化的特点。而夸张本身也作为一个独立技巧被老舍大量运用。另外,比喻和夸张同时也有着幽默的特点,还有来自相声等曲艺形式如谐音、半截话等幽默技巧,共同参与完成老舍小说中的曲艺风格。除上述特点外,老舍小说语言还具有对话性、交流性的特点。他特殊的朗读式写作方法,打破了写作的封闭性,使小说读来有一种与曲艺相似的现场交流感。首先在于叙述者与观众的交流,一般体现在说书人口吻中,也常用旁白等手段实现。其次,老舍的第一人称外聚焦小说常出现捧逗式人物对话,尤其是叙述者“我”与主角的对话,“我”类似相声中的捧哏,主要承担总结或提问的功能。最后,在非人物对话的叙述语言中,常出现自问自答,引导读者关注重点,提出有关故事发生地、主要人物及情节转折的疑问并解决疑问。另外,在人物内心独白中,也常用问句,这一点也与曲艺的心理塑造有相似的特点。不管是旁白、捧逗式对话还是自问自答,都让老舍小说充满交流与互动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