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滨湖新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k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日益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一方面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问题。因此,在大规模开发城市地下空间之前,必须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适宜性开展评价分析,为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滨湖新区是合肥市未来重点的发展区域之一,对于地下空间开发需求旺盛。因此,本文针对合肥市滨湖新区,利用隐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建立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通过分析区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影响因素,结合收集到的资料数据,选取了合适的评价因子,并根据以往研究划分了评价因子标准体系,构建了三维评价模型;通过对各评价因子进行三维空间分析,建立三维评价数据集;再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得到各评价因子的主、客观权重,并通过优化权重,将主、客观确权相结合,得到比较合理的评价因子权重;最后采用多级指数叠加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进行三维综合评价,并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综合评价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对研究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主要结论如下:(1)合肥市滨湖新区整体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较为适宜。浅层区域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较差;中、深层较浅层适宜开发,但局部地区由于受到下伏软土和含水层的影响,地下空间开发难度较大,开发成本上升;深层区域在不考虑因深度加深导致的开挖成本加大等因素时,地质环境最为适宜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但在深层区域开挖应避开断裂等构造因素影响。(2)由三维隐式地质建模、三维空间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组成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相较于以往二维评价成果,能够显著提高评价结果的深度方向分辨率,同时基于三维评价结果,可以进一步根据需要获取特定深度、特定范围内的评价结果,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实用性。(3)对比分析多级指数叠加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获得的三维综合评价结果可现,两种方法评价得到的浅、中、深层区域的开发适宜性基本一致,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于不适宜区域的识别更加敏感。总体来看,相关综合评价结果均可为城市地下空间精细规划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多电平换流器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了高压大功率电力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作为一种新型的多电平换流器拓扑结构,以其独特的结构优势,克服了传统多电平换流器的不足,在直流输电领域获得了广泛认可。本文以MMC为研究对象,针对传统的整数阶PI控制器参数自由度选择受限而导致的MMC的直流侧电压和环流控制效果欠佳问题,以及传统算法整定控制器参数易陷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架空输电线路跨越公路、铁路、已有输电线路等设施的情况日益增加。在新建的输电线路架线施工时,需要搭设跨越架,保障被跨越设施的正常运行,同时保障放线施工的安全。对于脚手架式、抱杆式等传统跨越架结构而言,其机械化程度较低,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难以满足现阶段施工要求。由于传统跨越架的这些缺点,急需研制快速机动、安全性高的新型跨越架。提出了两种新型可移动可展
椭圆截面钢管混凝土构件兼备圆形截面良好的套箍约束作用和矩形截面灵活的主次轴刚度分布等特征优势,其光滑的流线外形也可避免构件在尖角处的应力集中现象、降低其在风场和水流中的流阻系数,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机场航站楼、大型桥墩、火车站等大型民生工程中。然而统计发现,目前我国处于正常服役阶段的钢管约束混凝土构件多数存在核心混凝土脱空缺陷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不规范的施工工艺、不合理的原材料性能或过于严苛的服
随着物联网及无线传感网络的发展,使用能量收集技术代替电池为物联网设备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源引起广泛关注。能量收集的供电方式绿色环保且近乎永久,从而能够延长设备及物联网系统的寿命。其中,光能收集由于能量密度高被广泛应用,但传统的光能收集系统面积大、成本高,一些研究通过将光伏电池和电源模块集成在同一硅衬底上来节约面积、降低成本,但该技术仍存在输入功率范围小、输出电压不稳定和能量收集效率偏低等问题。针对片上
三硫化二锑(Sb2S3)是一种简单层状结构的直接带隙半导体,具有合适的禁带宽度(1.7 e V),相形成温度低,吸光系数高以及环境友好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太阳电池材料。本文利用二硫化碳与正丁胺加成反应生成N-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接着再与三氧化二锑反应生成得锑-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配合物作为锑源和硫源,通过旋涂热解法制备Sb2S3薄膜,系统比较了前驱体溶液中溶剂、热解温度以及旋涂热解过
本文通过水热法在碳纳米管基体上制备了不同金属硫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利用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其材料进行表征,探索它们的组成、形貌以及其所能体现的不同的电化学行为,主要可归结于以下三个部分:1、引入碳纳米管为基体材料,通过控制溶液中镍钴等反应物的浓度配比来改变复合在碳纳米管上NiCo2S4的质量,采用两步水热法制备出CNTs/NiCo2S4纳米复合材料,进一步检测得出最优电化学性能下CNTs/NiCo2S4
锂硫电池被视为有希望的新一代储能系统之一。然而,可溶性多硫化锂(LiPSs)缓慢动力学反应使得其在电解液逐渐累积,进而诱发穿梭效应。可溶性LiPSs在锂硫电池内部的穿梭造成电池快速的容量衰减和较差的循环稳定性,阻碍了电池商业化应用。引入催化材料加速可溶性LiPSs的转化是克服穿梭效应的根本方法。金属酞菁,一类具有16中心18π电子芳香共轭体系的二维大环配合物,其独特的Metal-N4配位结构对可溶
无刷双馈电机(brushless doubly-fed machine,BDFM)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多功能新型感应电机。以往研究的磁场调制式无刷双馈电机,都是基于和调制,即等效极对数等于功率绕组极对数pp与控制绕组极对数pc之和,使得无刷双馈电机在工频条件下只能应用于低转速场合,转速的范围也受到限制。而差调制无刷双馈电机由于等效极对数为pp与pc之差,从而可以实现更低的等效极对数以及更高的自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高压直流(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电网为新能源的大规模输送和未来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之一。但目前针对MMC-HVDC电网直流短路故障的保护技术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在故障机理、综合影响因素分析和综合参数优化方面还需深入研究。本文主要针对MMC-HVDC电网中直流短路故障的
为了满足发展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可充电电池的需求,锂硫电池由于其理论能量密度高、理论比容量高和成本低廉等特点而引起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下一代充电电池最有潜力的候选者之一。由于硫电极自身的绝缘性、反应动力学低、反应过程中产生巨大的体积膨胀和存在严重的多硫离子穿梭效应等问题,限制了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发展。极性过渡金属硒化物对多硫离子具有较强的化学吸附和催化转化能力,对抑制锂硫电池穿梭效应具有显著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