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药物种类,研究DILI的临床表现、分型及预后等临床特点。检测DILI患者血清中TSP-1、IL-6、IL-10含量,初步探讨其在DILI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1.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确诊为DILI的133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记录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病史、致肝损伤药物、检验结果、临床表现、临床分型、肝损伤严重程度分级及预后等。2.将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及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58例,其中40例DILI住院患者作为实验组,并选择我院健康体检者18例作为对照组。经伦理委员会及患者知情同意后,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5ml,3000r/min离心10分钟,分离出血清,放置于-80℃低温冰箱保存,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测定各组血清中TSP-1、IL-6、IL-10的含量。结果:1.133例DILI患者中男性为57例,女性为76例,男女比为1:1.3,平均年龄为(54.66±17.64)岁。发病年龄以50-70岁最多,共77例(57.89%)。2.RUCAM评分中6-8分者最多,共103例(77.44%)。肝损伤严重程度分级1级所占比例最大,共78例(58.65%)。3.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共101例(75.94%),胆汁淤积型20例(15.04%),混合型12例(9.02%)。4.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最常见,如恶心、呕吐、纳差等,共55例(41.35%)。5.引起肝损伤药物中前3位分别是:中药及中成药32例(24.06%),抗肿瘤药23例(17.29%),抗微生物用药21例(15.79%)。6.经治疗后好转出院患者共97例(72.93%),痊愈20例(15.04%),治疗无效15例(11.28%),死亡1例(0.75%)。经Logistic分析显示预后的危险因素为TBIL(OR=0.952,P=0.011)。7.40例DILI患者血清中TSP-1、IL-6、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后结果示DILI患者血清中TSP-1水平与TBIL、ALT、AST呈正相关(P<0.05);IL-6与TBIL、ALT、AST呈正相关(P<0.05);IL-10与TBIL、ALT、AST呈正相关(P<0.05)。结论:1.133例DILI患者中女性及中老年发病较多见。DILI引起的肝损伤多数严重程度较低,损伤类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导致DILI的首位药物为中药及中成药。多数患者预后良好。2.40例DILI患者血清中TSP-1、IL-6、IL-10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表达水平与ALT、AST、TBIL呈正相关,说明三者参与了DILI的发病过程,表达水平与肝脏炎症的严重程度有关。调控TSP-1表达水平或许可以成为治疗DILI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