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小说中的“类成长叙事”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2gst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文学史中,将“成长”视为文学创作的主题,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各位文豪作家也十分倾心于“成长小说”的创作,因此几乎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优秀的成长小说涌现出来,成为经典。然而,面对硕果累累的西方“成长小说”创作成果,中国的“成长小说”创作不免要黯然失色。中国的“成长小说”创作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其创作历史不到百年,作品累积起来也不过几十篇。 “十七年”时期的“成长小说”由于其时代背景的特殊,在人物成长逻辑、叙事结构以及叙事美学等方面大大有别于其他时期的创作,而且其内部在叙事肌理和精神机制上具有某种相似性,表现为特定的模式。基于“十七年”时期中“成长小说”存在着独特的文学史价值及美学价值,笔者选择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由于这里的“成长”不完全等同于西方“成长小说”中“成长”之义,笔者将其命名为“类成长”,“类”字为“类似、相似”之意。 本论文以十七年时期“类成长小说”的文本研究为主线,分别从三个角度对“类成长小说”进行阐释性分析: 其一,根据成长主题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笔者根据各阶级人物成长的道路、方式以及曲折程度的不同将“类成长小说”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别分别进行阐释和分析:在斗争中逐渐觉醒的农民阶级的成长,在生活中经受历练的工人阶级的成长,在受教育中不断蜕变的知识分子的成长。 其二,从人物形象的成长逻辑、叙述结构、叙述美学等三个角度出发,分析“类成长小说”的独特叙事模型。其中,“新人”作为一种特有的人物类型在“类成长小说”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动态性、青春叙事、隐喻性是“类成长小说”的三个重要美学特征。 其三,从国家政治底色、人物形象的个体动机、作家的价值观及内心的困惑三个角度对其进行社会文化的透视研究。 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力图达到考察“类成长小说”的整体面貌及其内在肌理和精神机制的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为:“类成长小说”的独特叙述模型以及产生这种模型的原因。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华语和方言为丰干,论述在新加坡特殊的环境下,广播语言的发展情况。全文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对“广播语言”、“播音”、“播音语言”、“中文”等概念进行界定,说明本
本文以考察张爱玲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接受为主要线索,把这一过程置于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文化的发展及学术话语的变迁等背景中加以审视,试图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接受视域对于张爱
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市场销量超过75000台,同比增长36.6%;同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预测报告指出,2016-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分别达到7.85万台、9.81
本文通过对话本小说等资料的爬梳,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对士人的世俗生活进行了具体地研究,共分四章: 第一、二章主要研究士人的科举生活。在一个功名化的社会中,大部分士人都要
本文选择了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有代表性的、并且在北美使用较广的两套汉语教材的初级阶段的课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教材在词汇量的安排、生词的选择、生词的英文对译的特点,发
体外预应力加固具有加固效果好、加固整体费用低等优势.结合具体工程实际情况,对体外预应力加同没计进行了探讨.通过灵活优化的布束方案,可有效提高预应力筋的效率,以降低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