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民间戏曲负载着千百年来人民群众的集体记忆与艺术加工,经历了长久的历史冲刷成为贴近民众生活,内容丰硕,形式完善的综合艺术形态。其剧种繁多活跃,构成丰富多样,不同的剧种具有各自流布区域内特有的民族特点与风格样式。随着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扩充与改良,逐渐积累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稳定的表现方法。这样兼具有章可循和可变性的不闭合文化特点,以及被全世界所认可的艺术品格无疑为民族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二胡,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最具特色的拉弦乐器之一,自身的音色特性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对戏曲音乐的吸纳与表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二胡从源起形制和内容体系上就与戏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结。而二胡音乐对戏曲音乐元素的取材与应用自近代以来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少二胡作品来自对戏曲音乐的改编、移植,后又有大量融合民间戏曲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作曲手法写成的大型现代二胡音乐作品。期间,优秀的作曲家、演奏家、曲目与音乐理论不断产生。戏曲音乐的加入为二胡音乐的呈现真正实现了“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双赢价值。传统戏曲元素、民间文化、演奏技巧的运用为优秀的二胡作品提供了大量养分,二胡作品对戏曲音乐的“声腔化”创作与表现也是对中国传统戏曲多元创新途径的探索。本文通过对常见的三大剧种在二胡作品中的体现为研究目标。通过不同剧种的声腔、板式等音乐元素在二胡作品中的表现;二胡演奏对戏曲音乐文化的合理表达;二胡艺术与中国戏曲音乐的共荣发展三个维度对二胡作品中的戏曲元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与讨论。以京剧、豫剧、秦腔的声腔与板式特征为研究重点,以二胡作品中结合演奏技巧对三大剧种特色风格细致表现的平行比对为研究创新。整合了二胡对不同风格戏曲音乐的合理表达,对二胡与戏曲二者融合的必然性与艺术性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