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减少建筑耗能和碳排放越来越受关注。利用污水源热泵技术对城市污水中存在的巨大低位热能进行回收利用是减少建筑一次能源消耗的有效手段。但该技术在污水取热过程中受限于除污装置的运行可靠性和维护经济性,使得余热回收中净水取热技术面临很大挑战。本文从污水除污取热连续作业、高性能、低能耗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内流场特性角度揭示了引起引射旋流防阻机性能变化的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引射强化污水旋流分离机理研究”(No.519782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减少建筑耗能和碳排放越来越受关注。利用污水源热泵技术对城市污水中存在的巨大低位热能进行回收利用是减少建筑一次能源消耗的有效手段。但该技术在污水取热过程中受限于除污装置的运行可靠性和维护经济性,使得余热回收中净水取热技术面临很大挑战。本文从污水除污取热连续作业、高性能、低能耗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内流场特性角度揭示了引起引射旋流防阻机性能变化的原因,并对其引射装置改进来提升分离效率,通过介入物调控湍流场来降低自身能耗,从分离规律及机理上解析提升性能的方法,为其开发设计奠定基础。本文首先对引射旋流防阻机流场特性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颗粒是否被分离除自身密度外受流体拖曳力影响较大,可通过调节或控制液体流动来提高分离效率;引射强度(溢流卷吸底流强度)与分流比耦合,由此判断引射装置结构参数是提高分离效率的有效途径;零轴速包络面(LZVV)实体化可隔离内旋流和外旋流,减弱二者转捩所引起的湍动;通过对爱因斯坦流变性方程推导及讨论发现,颗粒物的含量(浓度)会改变液体粘度,进而影响旋流防阻机引射强度。之后,通过改进引射装置与底流装置的连接设计来强化分离。在处理量为5 t/h的引射旋流防阻机中通过生活污水和颗粒配水实验发现,在含底流管引射装置中,分离效率、分流比和能耗随引射角度增大而增加;在无底流管引射装置中,分离效率随引射角度增大而减小,但系统能耗随之增大;此外,等径型引流管相比渐扩型引流管分离效率更高,能耗和分流比较大。因此,为了除污旋流防阻机结构简单,在设计及应用中应优先选用不含底流管的引射装置。当底部安装空间较大时,引流管应选用等径型;当空间有限时,应选用渐扩型。随后,通过流场介入物来调控湍流场。在LZVV处插入锥筒使原本虚拟的LZVV实体化,通过实验考察锥筒高度、位置、入口速度等条件对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LZVV实体化相比传统水力旋流器能耗下降约40%,分离效率提高约5%。通过对锥筒高度、引射角度、溢流管插入深度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组合实验考察它们对分离效率和总压降的影响。发现三者对分离效率和分离性能的影响都很显著,但相互作用不显著。响应面法优化得到处理量为5t/h的引射旋流防阻机最大分离效率为94.85%,最小总压降为1.02 k Pa。其后,通过粒子图像测速法(PIV)观测引射旋流防阻机内流场。结果表明,其轴向速度分布由传统的沿壁面向下和沿中心向上两部分发展为三部分,引射作用使其中心处产生了轴向负速度区域。该区域最高到达溢流口底部位置。同时观测不同介质流变性流场发现,流体的牛顿性、非牛顿性对引射作用影响较小,但流体本身的粘度对引射作用影响较大;介质浓度引起的粘度变化对流场影响主要集中在锥段(z=-56mm以下),且对LZVV以外几乎没有影响。最后,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弥补实验操作及流场可视化测量中不易实现的工况,并对前述的各个实验进行流场微观层面分析。发现由于背压作用,引射角度增大会减弱溢流对底流的引射作用,在渐扩型引流管中表现最显著。对流场介入物的模拟发现长锥筒对湍流的抑制作用更强,但其对颗粒的强束缚作用不易于颗粒及时分离;介入物锥筒可以有效抑制湍动进而减小压降,但其不能安装过低,防止触碰锥体内壁面阻碍外旋流通道而形成倒吸,分离作用丧失。综上,本文从引射旋流防阻机内部流场研究入手,通过流场变化来揭示结构参数改变提升分离性能的机理。再通过介入物来调控流场,影响其湍动强度达到进一步提升分离性能的目的。这为引射旋流防阻机的设计开发奠定了基础,为传统旋转流场测量及调控提供了思路,能加深对旋流分离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其在热能回收领域的应用推广。本论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引射强化污水旋流分离机理研究”(No.51978200)的部分内容。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世界第三冻土大国,冻深超过0.5 m且对工程有重要影响的季节冻土面积达4.46×106 km2,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大部分地区与西部部分地区。同时,我国也是膨胀土分布最广泛的国家之一,涵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当今,我国已进入加快发展高速轨道交通的崭新时期,工程实践和病害调查表明,在我国季节冻土区发育大面积的深厚残坡积膨胀土,该膨胀土区域多地下水丰富、浅表。季节冻土区膨胀土因其复杂的湿胀-
蛋白质是生命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随着生物测序技术的发展,蛋白质序列数据得到了快速增长,而相对序列数据而言较少的蛋白质结构数据成为了研究蛋白质功能的主要瓶颈。对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人们长期遵循“序列-结构-功能”范式,认为只有具有稳定结构的蛋白质才能够行使功能。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包含不稳定结构的蛋白质同样行使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并将这类蛋白质称为固有无序蛋白质。目
抗生素在医疗和畜牧养殖业中的长期过度使用导致了其在污水厂、自然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高水平残留,由此所导致的污染问题已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了巨大威胁。为了从源头减少抗生素过度使用,采用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分析结果作为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有效指导,能够为环境健康与安全提供保障。传统抗生素敏感性分析方法只针对细菌的一种状态——游离态进行检测,而且分析耗时长。传统方法对于低浓度游离态细菌及生物膜的抗生素敏感性
大数据时代,数据量迅速膨胀,给大数据的计算、查询和分析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的数据计算技术难于应对不断增长的数据量。为此,研究者们在准确性、存储代价、以及效率之间做权衡,提出了从大数据中获取数据概要并利用数据概要来解决大数据近似计算问题的方法。数据概要是从大数据中获取的具有总结性的信息,包括样本、草图、直方图、数据方块、小波等。基于数据概要的近似计算技术能够大幅度的降低待处理的数据量,有效的提高效率
绳悬吊并联机器人(Cable Suspened Parallel Robots,CSPRs)是使用多根并联绳索驱动悬吊动平台的并联机器人,是绳驱动并联机器人中的重要的一类。得益于绳索质量轻且可伸展比高,绳悬吊并联机器人有着工作空间大,惯量低,动态性能好和负载/质量比高的突出优点,在运动模拟器、巨型天文望远镜、大尺度增材制造和物流搬运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绳索单边张力约束这一根本性动力学约束的存
ABO3钙钛矿结构陶瓷是一类良好的介电材料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器件领域,随着电子器件微型化的需求,ABO3结构陶瓷需要在不增加介电损耗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介电常数。构筑复合体结构,使空间电荷在一定范围内可动,同时限域在复合体的陷阱中是实现增加介电常数、抑制介电损耗的有效方法。本文以ABO3铁电陶瓷钛酸铋钠(NBT)和顺电陶瓷钛酸锶(ST)为研究基体,分别研究复合体结构在两种陶瓷体系中的存在形式与形成条
模块化多电机系统(MCM)是一种由多个整体模块化电机组合而成的集中式多电机系统。它能够丰富系统工作模式、优化系统功率、提升系统容错性能,在电动汽车等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多个电机的组合使用增加了系统的可优化自由度,但也使系统产生了许多复杂的问题,例如:多电机设计指标的确定问题、多电机的协调控制问题及能量管理问题等。本文就MCM系统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问题展开研究,建立了基于MCM系统的电动汽车模型,
针对现有连续超声辅助电弧焊中,超声利用效率低、焊接过程调控单一等问题,提出了脉冲超声辅助电弧焊新方法。该方法是通过控制超声电源的电流输出波形,实现脉冲超声输出。文中介绍了新型脉冲超声辅助电弧焊接系统,并研究了电弧空间的脉冲超声场分布特征,以此为基础研究了脉冲超声对电弧、熔滴过渡的影响规律,并与连续超声作用下的电弧、熔滴过渡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获得了脉冲超声、连续超声对电弧、熔滴过渡的作用关系。采用
车联网通信(Vehicle-to-Everything,V2X)对提升道路安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交通效率,实现交通智能化管理和自动驾驶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利用新一代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智能技术,建立起车辆与任何可能影响车辆的实体之间的信息交互,从而实现车辆与万物的互联。面向道路安全的V2X通信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时、快捷、可靠的道路安全性相关的车载信息的
微纳米马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可以在微米尺度自主运动的颗粒。作为一种智能仿生材料,它不仅能够在微观尺度下运输药物,分析、检测化学物质,还可以作为一种活性物质体系来研究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个体和群体行为。其中,一类化学驱动的,速度自发变化的振荡微马达可以呈现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周期性、同步以及化学波等非线性现象。作为一种“自振荡”的智能应激响应型材料,振荡微纳米马达不仅为研究自然界中类似的现象提供了一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