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4年我国推行“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债务逐渐成为了一个热点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渐严峻。基于地方政府债务总量并不透明难以得到真实数据,同时1995年版的《预算法》并没有给予地方政府以发行政府债券的权力,研究者们往往会利用融资平台所发行城投债的研究来替代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现有文献大多会从预算软约束、官员晋升、地方政府竞争等多个角度研究对城投债发行利差或者城投债发行规模的影响。本文从地方政府竞争这个角度入手,选择了“撤县设区”这一视角继续研究城投债发行规模,分析政策推行对地级市城投债发行规模的冲击。本文结合财政分权理论,探究了中国式分权背景下存在的地方政府竞争以及这类竞争对城投债发行规模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理论假设。本文进行了有关城投债的实证回归,样本范围为全国26个省份的283个地级市,选取的样本时间区间为2009年至2015年,结合“撤县设区”政策进行进一步分析。本文在实证第二部分进行多项分组实证回归,进一步探讨行政级别、地方主政官员年龄以及所处地理地域对城投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副省级城市与非副省级城市均会受到政策的促进作用,但副省级城市城投债发行总金额增长得比非副省级城市更多;(2)更年轻的市委书记所在的地级市所发行的城投债总金额受到政策冲击后会增长更多;(3)“撤县设区”政策对不同地区存在整体影响,所呈现的影响程度也略有所不同,由高及低依次排序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文中也对影响机制进行了检验,证实“撤县设区”造成了上述城投债发行金额的差异,同时”撤县设区”政策的推行对单笔城投债发行金额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最后分别从政府、城投企业和投资者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各地政府在推动行政区划改革要建立更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地方政府要丰富融资方式,规范融资行为;城投企业要在政府指导下加快向市场化转型,投资者们也要树立对城投债正确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