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教化的政治”思想研究

来源 :刘志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_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记》围绕“德政”“礼治”“教化”,形成了因性成德、以德成教、以教化政、以政致善的“教化的政治”思想体系。基于儒家“致德向善”人性观,从“礼本于天”的探源到礼乐刑政的为政之道,从以德成教到以教为政,《礼记》“教化的政治”思想贯彻和发展儒家德政礼治思想,将政治理想境界指向个人现实可及的儒者人格和社会德性秩序理想“小康社会”,并将“大同世界”做为“止于至善”的终极目标。礼乐教化实现了修养德性人格与构建德性秩序理想境界的和谐统一。论文以《礼记》“教化的政治”思想为研究对象,以先秦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为理论前提,从“教化”的视角出发,围绕德政、礼治、教化等核心概念,探讨“教化的政治”思想的内在理论结构和思想体系。通过对《礼记》政治思想的归纳分析,综合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关经典论述和上博简、郭店简等相关新近出土或发现的文献资料,相互比较印证,从整体角度梳理和把握《礼记》“教化的政治”思想。第一章,致德向善:“教化的政治”之人性基础。以先秦儒家人性思想研究为背景,综合分析《大学》《中庸》《乐记》诸篇中的“致德向善”人性思想,归纳儒家性与天道相融通的理论思路,为“教化的政治”奠定德性基础;儒家人性论赋予人修身成德的责任要求,修养、教化成德成为必要的致德之途,儒学并非将人性视为既成的确定性,而是一种潜在性或可塑性。这种潜在的人性源于形上本体“天”所赋予,性与天道相贯通是实现天人合德自我完善的基础与指向。第二章,礼乐政刑:《礼记》“教化的政治”之多维表现。在追溯礼的思想文化起源,探讨礼乐政刑作为《礼记》“教化的政治”的多为表现形式,“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构成了“教化的政治”完整系统的为政之道。第三章,君子政治:《礼记》“教化的政治”之以德成教,从“教化的政治”即为君子政治的角度分析君子之道、君子之德与君子之教的内在关系,君子本于天道以成德,君子德性得于天道。君子比德如玉,形成儒生君子健全的人格体系,以德成教的德性体现为修身明德的自觉,教以亲民的责任,挈矩之道的原则和止于至善的价值追求,实现天下归仁的终极理想。第四章,“教化的政治”之以教为政,“以教为政”的德政目的就在于“以德服人”,道德合理性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九经之政”和“为民父母”是“教化的政治”的实践路径。第五章,“教化的政治”之理想境界,儒家以理想政治模式作为途径,追求政治理想境界的目标指向,形成了王制与王道、知止于至善、大同与小康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小康”作为现实可及的政治理想,“大同”则是政治的终极价值指向。“教化的政治”是儒家德政礼治思想的延展,挖掘其德性礼教为政的特质,对当代政治文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大学生需要科学系统全面的青春健康教育,在高校开展青春健康教育并探索有效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论证了开展青春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对体育院校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特异性分析,从依托社团、开展主题及教育案例三个层面介绍了吉林体育学院青春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并提出青春健康教育高校项目的未来展望方向。
期刊
通过TCMSP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UniProt软件、Cytoscape 3.7.2软件以及String数据库等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初步筛选中药绞股蓝抗衰老作用的靶点和机制,并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建立可视化网络图。获得Caspase3等41个相关靶点;参与凋亡信号通路的半胱氨酸型内肽酶活性等61个生物功能信息;细胞凋亡通路等108个相关通路。初步分析了绞股蓝抗衰老药理
期刊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智慧发展是教育一直以来的理想追求。近年来,随着以知识图谱、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为教育创新和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契机,如何利用智能技术促进学习者智慧学习已然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学位
期刊
雷州半岛民歌是我国广东省湛江地区以雷州半岛方言为歌词的民间歌唱形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被称为雷州半岛历史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雷州半岛民歌濒临失传的困境,文章通过探讨雷州半岛民歌的产生源流、基本特征,分析雷州半岛民歌危机的表现与原因,进而提出保护措施,以期对雷州半岛民歌乃至地方民歌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并探讨临床上采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作用及体会。方法:从在我院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08者,并将所选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两组,各组5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分布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仅接受的治疗方法不同:实验组的患者给予中医方法治疗,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方法治疗;研究过程中,医护人员跟踪观察两组患
会议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