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阎连科出生在河南洛阳一个小乡村,在他写作的三十年里,乡土苦难成了他的主要书写对象。他的小说乡土苦难气息浓重,描写苦难极致,几乎写尽乡民承受的各种苦难;抗争激烈、徒劳,充满强烈的悲剧意味;还突破传统的写作模式,以超现实的手法,从更深层次揭露在恶劣条件下的重重苦难以及苦难对农民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和考验。作品中蕴含着作家对乡土农民的怜悯和理解,对他们抗争时的精神的赞美,对他们人性的理解,引起人们对人生原初意义的探寻以及思考苦难书写对于新世纪的意义。本文针对阎连科的乡土小说中关于苦难的书写,植根于乡土小说文本,结合作者自身生活经历和经验以及创作心态,以作家散文、访谈录等为本文佐证,再结合心理学、哲学、宗教思想,对阎连科的乡土小说进行整体梳理,通过对苦难书写的探析,激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提升苦难书写的美学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绪论、正文、结语。绪论写了阎连科在乡土小说中对苦难的观照及选题缘由、意义以及研究现状。正文部分分四章,第一章苦难书写的形成之路,先着重从宗教角度解释何谓苦难及作者对苦难书写的态度,然后指出阎连科乡土小说中苦难书写的创作动因,主要是因为作家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以及作家“劳苦人”写作的自觉追求。第二章是正文的重点章节,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探讨并且分析阎连科乡土小说中的苦难世界以及承载苦难和抗争苦难的悲歌,第一节书写了承载苦难的世界,乡土村民是如何承载天灾人祸侵袭下、病残生命煎熬下、乡村权力宰制下的苦难世界,第二节书写了乡土村民在超越苦难世界时经历了怎样感天动地的悲壮抗争、抗击病残的悲情抗争、面对强权的隐忍抗争,第三节着重书写了底层人民在苦难世界中的人性展示,关于人性求生本能、人性性欲欲望、人性中的恶的人性展示。第三章也是正文的重点篇章,主要叙述了阎连科以何种方式书写苦难,第一节以寓言化的时空、寓言化的意象、寓言式的人物来书写苦难,第二节以亡灵视角、亦真亦幻的梦境与现实交织、索源体、絮言和正文融为一体的多变结构书写乡土苦难,第三节民间化的语言、红色话语书写苦难。第四章可行性--新世纪的苦难书写,书写苦难意识在当下的困窘以及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苦难书写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结语部分对于阎连科为什么书写苦难,怎么展示苦难,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示以及对苦难书写的思考进行总结探讨,提升了阎连科乡土小说苦难书写的价值和对当代文坛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