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的报告,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角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向。2015年4月25日,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传统的中西方哲学体系中,很早就已经存在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声音,无论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还是马克思的《资本论》,都要求人类在尊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生产与生活。而近年来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利益暂时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人们错误地选择牺牲环境来获得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如今,伴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愈加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以及生存空间,环境恶化的后果亦愈加严重,我们需要重新正视环境问题,重新正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党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而这一建设的具体落实还要依靠各地认真贯彻精神以及切实地实施建设,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总体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生态立县成为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要求。县域因其特殊性,一方面经济环境较为落后,在市场化经济的大环境下并不占有优势,而人民相对落后的生活水平又亟待提高,故而经济发展是县域发展重中之重。而另一方面,县域不能够再走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在经济发展不足所进一步造成的科技质素文化质素等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县域发展的道路十分艰难。协调县域经济增长的基本需求与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这也是县域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一是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难以调和,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内在经济发展需求与目前资源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县域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其工业化不发达,经济发展边缘化;二是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认识程度不足,县域地区中主要以广大的农村腹地为多,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务农群众文化素质相对不高,参与环保的意识薄弱。而作为县域治理的干部群众,虽然响应国家号召,力求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但仍会存在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理解出现偏差;三是县域生态文明的基本模式还不够成熟,仍然在探索当中,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时间较短,其基本实行模式尚在探索当中,与其附属的法律法规制定、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人民思想教育都尚未完善,在大方向已明确的IV前提下,政府与人民都在进行着不断探索。近年来,尽管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和深度解析,但是由于实践周期相对短,所获经验相对少,参考范例的缺少也使得目前对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理论成果不足以指导现实中更加复杂的实践性操作。因此,本文立足于国内环境问题现状,立足于现阶段县域生态文明发展的情况和问题,通过部分县域发展情况范例,分析了县域生态文明发展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提出了以下若干条对策:一是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创建生态农业,实现产业生态化建设,将生态文明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使两者相得益彰,构筑县域绿色屏障;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完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三是利用生态文化助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充分重视中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培养和教育工作,注重县域大众文化宣传的生态文明融入,利用县域各领域员工岗位培训加深生态文明意识,在员工就业培训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论内涵,运用新媒体开展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文明意识的一次创新性改革,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支持,社会各领域广泛地加入有利于生态观理念融入到社会各阶层,更有利于生态文明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与实践中更加具体而深化,逐渐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文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