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嘧啶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测试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niao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嘧啶类化合物因其显著的生理活性在抗肿瘤、抗病毒及农药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人们尝试从细胞周期的角度来控制肿瘤发展,做为新的治疗靶点,小分子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 dependent kinases,CDK)抑制剂有望成为新一代的抗肿瘤药物。  为进一步筛选出高效的小分子CDK抑制剂,本课题采用活性拼接原理,结合构效关系,将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吲哚以及噻唑杂环分别引入嘧啶环的4位,通过芳香胍盐与烯胺酮的缩合得到两个系列的取代2-芳氨基嘧啶衍生物。  以吲哚为原料,经对甲基苯磺酰保护后乙酰化,与DMF-DMA反应合成吲哚烯胺酮,再与取代芳香胍碳酸盐缩合得到一系列2,4-二取代吲哚嘧啶衍生物;以乙酰丙酮为原料,溴化后与硫脲缩合成多取代噻唑杂环,再与DMF-DMA反应合成取代噻唑烯胺酮,烯胺酮与取代芳香胍碳酸盐缩合得到一系列2,4-二取代噻唑嘧啶衍生物。  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及13C-NMR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以化合物 Y7和S2为例进行了结构解析。  以PC3细胞为模型,采用MTT比色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其中吲哚嘧啶类化合物Y4、Y5、Y7、Y9和噻唑嘧啶类化合物S7具有一定的体外抗PC3细胞活性,与阳性对照药剂阿霉素的抑制效果比较接近。
其他文献
掺硼金刚石膜(BDD)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碳材料,具有电化学电势窗口宽,背景电流低,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等突出优点。然而,BDD存在电化学催化活性低,表面化学惰性程度高,难以进行修饰
学位
基于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利用生物体内存在的活性物质(蛋白质和小分子化合物)而构建的具有特异识别特性的荧光分子探针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紫外-可见光谱法考察了四种瓜环(TMeQ[6]、Q[6]、Q[7]、Q[8])与异烟肼主客体相互作用模式。其中,TMeQ[6]、Q[6]、Q[7]和异烟肼的作用比例均为1:1;Q[8]和异烟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