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超短脉冲激光制作硅表面微结构的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zhib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硅材料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受其能带结构的限制,晶体硅难以吸收波长大于1.1μm的光波。此外晶体硅有较高的反射率,降低了其对光波的吸收效率。为了提高吸收效率,在硅片表面制作微结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飞秒激光具有极高的峰值功率、极短的作用时间等优点,它已成为一种优秀的微加工光源被广泛用于材料加工领域。为此利用超短脉冲激光进行了一系列制作硅表面微结构实验,并运用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方法模拟了激光与硅片相互作用的微观过程。主要工作包含一下几个方面:   一、在调研飞秒激光与电介质作用的有关理论后,计算了飞秒激光(100fs,800nm)作用下晶体硅的多光子电离系数和雪崩电离系数,通过求解福克-普朗克(Fokker-Planck)方程得出了飞秒激光与单晶硅相互作用的一些具体情况,包括损伤阈值,烧蚀深度等,为下一步实验操作提供了数值参考。   二、考虑到纳秒激光加工具有低成本和实验条件要求较低等特点,首先利用纳秒激光进行了硅表面微结构的加工,得到了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优化加工结果,微结构尺度约为50μm,且对红外波段光吸收率提高至70%左右,但微结构规则度欠佳。   三、在得出现有实验条件下纳秒激光难以加工出优良的硅片表面微结构的结论之后,继续进行了飞秒激光微加工实验,分析了不同实验条件对微结构形貌、光学性质的影响。实验得到的硅表面微结构明显优于纳秒激光的实验结果,微结构尖峰尺寸比纳秒激光加工结果小了一个数量级(达到了5μm左右),而且形貌统一,对红外波段光吸收率达到85%以上。   四、最后,结合MD方法初步探究了硅表面微结构形成的过程。由于超短脉冲激光与硅片相互作用形成微结构的机理尚不明确,希望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对微结构的形成过程更进一步的研究。通过MATLAB编程求解MD方程,模拟了飞秒激光脉冲激光烧蚀硅片表面最初阶段的微观过程,为今后进一步量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基于螃蟹的结构特性,运用仿生学原理设计了一款由八只足和两只钳螯组成的仿生螃蟹机器人。控制行走步进电机驱动齿轮曲柄摇杆机构实现螃蟹机器人的横向行走、转向等基本动作,
聚合物体系由于其丰富的相行为及其在材料领域的巨大应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上都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自洽平均场理论是一种能够有效预言聚合物体系相行为及热力学性质
河流网具有典型的树状分枝结构,作为复杂网络的一个重要分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借鉴复杂网络的主要思想,在前期关于河流网泥沙冲淤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建议一个基于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提出了集成光学的概念,它致力于将传统的光学元件和光学系统微型化,使传统元件在新的方法下进行“集成”以达到功能更优、尺寸更小的光学体系。在科技的快
在照明和显示领域,发光二极管(LEDs)以其全固态、高光效等优点发展迅速,但目前白光LEDs的实现方式主要以蓝光芯片配合黄色荧光粉为主,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器件有着较高的相关色温
本文研究了应用MBE技术生长InGaAs/GaAs应变量子阱作为OPS-VECSEL的有源区,从MBE设备稳定性,结构设计,生长实验,性能测试,以及生长停顿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优化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
随着光通信技术和光网络的不断发展,集成光学器件已经在光学信息处理,光计算技术和光纤通讯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与价值。光波导是集成光学的重要基础性部件,它能够将光波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