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是从诠释学析出的概念,其内涵随着诠释学的发展逐渐走向丰富,由理解他物发展到对实践领域中人的理解性的理解以及诠释。理解可以作为方法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意识,理解意识的缺失可能造成教育参与者对其他教育相关主体以及教育意义的理解不深入,这也是形成教育现场中各种问题的一个根源。二十世纪末,分析哲学出现了语言转向,教育研究中对语言的关注也成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语言的关注其实质是对语言背后的话语关系的理解,话语关系在教育现场常常表现为相互遮蔽的状态,而遮蔽的原因则可以归结为参与者理解意识的缺失,这显示了理解在教育领域的地位。 在哲学层面,从诠释学视角出发,对理解的内涵进行研究和梳理,探讨理解的对象从单一走向广泛、又从广泛提升到人的存在世界,理解也相应的从方法发展到方法论直至存在论的对应过程,另外,理解具有时间性和主体间性。对诠释学特别是理解与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关乎教育领域的理解一方面是指作为工具和方法的理解,例如理解具体的知识;另一方面是作为一种哲学的意识,抽身旁观理解与教育的内在关联。理解的时间性和主体间性在教育中表现为参与者的历时和共时态的视域融合以及相互对话和生成。 在意识方法上,理解教育的一种方式是以教育话语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教育话语之间的遮蔽性,进而深入教育的问题和意义等内涵。理解和教育分别具有话语性,教育话语遮蔽性分析是从不同的切入点理解教育,通过分析教育话语的相互遮蔽来解析教育,全面地呈现教育现实的一种方法和意识。 具体到教育现场,基于理解的教育话语遮蔽性分析从两个维度展开,分别分析与主体相关的遮蔽和与内容相关的遮蔽,最后分析教育意义的遮蔽。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理解的内涵和属性展开讨论,从各种角度理解教育,尽可能全面地把握教育现场中各种问题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