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面临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和失能化等严峻问题,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已受到社会普遍关注,随着“四二一”家庭结构快速渗透城市各个角落,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显捉襟见肘,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间的“居家养老”应运而生。西安市老龄化比全国提前了10年,到2020年60岁以上老人将占总人口的23.8%,至2030年后将达到35.6%左右。在“9073”的养老格局下,面对97%的居住在家的老年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是老人安享晚年生活的保障,社区服务设施的适老化、类型的多样化、规模布局的合理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借鉴国内外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措施,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与实地调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安市碑林区太乙路街道的养老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现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与老人需求不符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地理、社会、生理心理等多学科视角,创造适宜老年人的社区空间,让老人能够发挥自主能动性,积极锻炼,主动预防疾病,延续和发展爱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需要增强老年人物质需求的便利性和精神需求的融入性。对社区空间采用“设施类型全面详尽,灵活组合,动态布局”的方法,即建立全面的设施类型及其服务体系,探索多样化的设施空间布局形式,通过梳理布局方式,提前归纳能适应新旧养老服务业态的空间,以此作为养老服务面向市场的空间媒介。通过建立信息中心,把智慧养老、互联网+、医养结合理念引入居家养老,实施动态监测,调整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分配。充分利用地铁站、幼儿园以及社区公园等社区设施,提出富有想象力、能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设施空间。最后,站在设施类型和布局研究成果之上,从社区人居环境的层次上思考住区居家养老适应性优化,顺应城市及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自我更新、功能和空间演变的自身规律。在现有空间基础上最大程度满足老年人需求;对于不能一步到位的设施,在地段发展和空间变化中予以考虑,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秉承大宗旨,在一个渐进性、持续性过程中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