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晚期内皮祖细胞(Late outgrowth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观察不同浓度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晚期EPCs的氧化损伤效应以及观察不同浓度左卡尼汀(Levocarnitine,LC)对高同型半胱氨酸环境下的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本实验以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ML外周血中,利用Ficoll-Paque PLUS(density1.077)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MNC),采用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EGM-2进行诱导,体外扩增培养。培养至第15d时,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14,CD34,CD31,VEGFR-2,通过摄取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荧光染色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摄取Dil-Ac-LDL后,显示红色荧光,从而达到对晚期EPCs进行鉴定的目的。培养至第7d的贴壁细胞分别与终浓度为0umol/L、10umol/L、50umol/L、100umol/L、200umol/L的同型半胱氨酸共同培养24小时。培养至第7d的贴壁细胞加入200umol/L的同型半胱氨酸共同培养24小时,再分别与终浓度为0umol/L、0.1umol/L、1.0umol/L、10umol/L的左卡尼汀共同培养1小时。用CCK-8试剂盒、粘附能力测定法、体外血管生成能力测定试验分别观察晚期EPCs的增殖能力、粘附能力及体外血管形成能力。采用酶生物化学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丙二醛浓度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评价左卡尼汀在高同型半胱氨酸环境下对晚期EPCs的保护作用途径。 结果: 培养早期的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混有少量纺锤形细胞。培养至10d后,多数细胞贴壁生长,逐渐显示出内皮祖细胞的形态特点。传代培养至2周后,细胞呈典型铺路石样。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内皮祖细胞表面标志CD14、VEGFR-2、CD34、CD31表达良好,摄取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呈强阳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显示红色荧光。 Hcy刺激晚期EPCs产生氧自由基:与对照组相比,10umol/L的Hcy浓度对晚期内皮祖细胞并无影响(P>0.05),随着Hcy浓度增加(50umol/L、100umol/L及200umol/L),晚期EPCs产生氧自由基随之增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组的晚期EPCs数量、增殖及粘附能力降低,并且随着Hcy浓度的增加,晚期EPCs的晚期EPCs数量、增殖及粘附能力逐渐减弱。联合应用组中,0.1umol/L LC+200umol/L Hcy组较对照组产生的氧自由基虽无明显减少,但相较于200umol/L Hcy组产生的氧自由基却明显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联合应用组中,随着左卡尼汀浓度的增加,晚期EPCs数量、增殖及粘附能力产生的氧自由基明显减少。 实验过程中发现,加用左卡尼汀,晚期EPCs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总抗氧化能力均较单纯Hcy组显著增加,加用左卡尼汀,晚期EPCs的丙二醛浓度较单纯Hcy组降低,且与200umol/L的Hcy组相比,经左卡尼汀预处理后的联合应用组可呈剂量依赖性的拮抗Hcy诱导的上述改变(P<0.05)。 结论: 1、体外条件下,成功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并诱导培养出晚期内皮祖细胞,对其进行了鉴定、培养。 2、Hcy可能通过氧化应激途径损伤内皮祖细胞,诱导其活性氧的产生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水平的降低,丙二醛浓度的增加,从而导致晚期EPCs数量、增殖能力及粘附能力的降低。 3、经左卡尼汀处理后的联合应用组,可呈剂量依赖性的拮抗Hcy诱导的上述改变,而该保护作用可能是由抗氧化应激途径介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