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架空输电线路作为输电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压输电塔多采用钢桁架的结构形式,且塔身高度较大,属于高柔结构。格构式输电塔是通过螺栓和节点板连接不同尺寸的角钢构件组成的,此种连接节点表现出不同于刚接和铰接的力学特性,节点连接特性对输电铁塔力学性能有一定影响。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轴向非线性载荷-位移三折线模型和弯矩-转角三折线模型,分别实现主材搭接节点和K型节点的刚度特性。在此基础上,以海南省在台风过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架空输电线路作为输电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压输电塔多采用钢桁架的结构形式,且塔身高度较大,属于高柔结构。格构式输电塔是通过螺栓和节点板连接不同尺寸的角钢构件组成的,此种连接节点表现出不同于刚接和铰接的力学特性,节点连接特性对输电铁塔力学性能有一定影响。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轴向非线性载荷-位移三折线模型和弯矩-转角三折线模型,分别实现主材搭接节点和K型节点的刚度特性。在此基础上,以海南省在台风过境时发生倒塌事故的110k V输电线路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考虑节点刚度特性的输电铁塔及塔线体系有限元模型。从模态分析和的风雨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两个角度,分析在简化节点刚度效应的输电塔单塔及塔-线体系模型基础上考虑节点刚度特性的响应结果,探究节点刚度特性对输电塔-线体系动力特性的影响。模态分析结果表明,在桁梁混合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节点刚度特性之后不会改变输电铁塔的各阶振型但各阶对应的固有频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第二阶固有频率减幅最大,达到3.69%。对比考虑节点刚度特性的输电塔线体系有限元模型和桁梁混合塔线体系模型的动力响应结果发现,节点刚度特性使输电塔主材轴力略有增大,考虑了节点刚度特性之后迎风侧、背风侧失效主材轴力极值分别增大了24.68%和6.05%,节点刚度特性对主材节点轴力的影响程度随塔高的增加而减小且对迎风侧主材的影响程度大于背风侧;节点刚度特性使输电塔线体系风致位移响应增大,迎风侧与背风侧横担节点位移的最大增量为0.3974m和0.3832m,增幅为84.26%和83.13%;位移的增幅随塔高增加而增大;由此可见,节点刚度特性对输电塔-线体系动力响应的影响不容忽视。
其他文献
风电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的能源危机,近年来不断被大规模列装,然而风电的过量接入会威胁系统的稳定运行。一方面,当大规模风电场经送出线路向电网输送电能时,其升压变压器和线路上的无功损耗会使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降低;另一方面,风电场并网会改变系统原有的潮流分布和惯量,影响系统暂态稳定性。因此,在风电场规划建设中,分析研究其穿透功率极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静态电压稳定和暂态稳定,结合
随着蓄电池组作为后备电源在各行各业供电系统中的广泛应用,蓄电池组的健康状态密切影响着各行各业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效益,为了确保蓄电池组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针对蓄电池组各项特征参数的检测技术应运而生。近年来,蓄电池内阻与蓄电池健康状态的相关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因此通过内阻的大小可以判断蓄电池的健康状态,以更低成本实现更高精度的测量是蓄电池组内阻检测研究中的关键。本文在对现有的内阻检测方法
国民经济和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主动配电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现阶段的电压控制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其一是如何统筹多种调压手段,通过协调多种调压方法实现电压快速、低成本调整过程;另一方面挑战是如何维持主动配电网电压质量运行。其难点在于配电网系统中多个分布式电源的出力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实际负荷与预测值存在偏差,这种不确定性对调压方案可靠性和适应性要求较高。本文在对现有主动配电网电压控制的研究成果进行
煤在燃烧过程中生成的砷化合物由于高毒性、致癌性等特点被广泛关注。燃煤烟气中的气态砷主要以As2O3的形式存在,采用固体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对气态As2O3进行捕获是一种具有前景的砷减排技术。本论文探索了铁锰基吸附剂对气相砷吸附的影响因素及吸附机理。首先建立了砷价态提取的方法,成功定量分析了吸附产物中不同价态砷的含量;探究了不同工况下吸附剂砷吸附性能;结合吸附产物的变化规律,利用XPS表征技术,研究了铁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各大区电网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短路电流越限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网架结构对系统的短路电流水平具有直接的影响。研究面向短路电流越限消除的网架结构优化方法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裕度,降低事故发生后出现连锁故障的风险以及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等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凭借其自身适宜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优势,在我国电力系统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中用户数量不断增长,用户需求也逐渐增多,面对这一问题,人们提出移动边缘计算的概念,并逐渐发展为5G(Fifth Generation,5G)的关键技术之一。边缘计算节点部署在更靠近用户的位置,可以解决时延过长和汇聚流量过大等问题。然而,边缘节点的分布式部署以及计算任务在多节点间的卸载传输,易造成能量消耗的增加,同时网络中数据任务长距离传输易造成较大的信号泄露,降
近年来,随着分布式传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相关在线服务的兴起,单模光纤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多参量分布式传感的需求,对于拓展高质量的新型分布式光纤传感的研究迫在眉睫。多模光纤因其多模传输优势,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与探索,但多模光纤的偏振及模式耦合特性,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传感系统性能。因此,亟需深入研究多模光纤的模式特性及其对传感系统性能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综述了多模光纤布里渊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多媒体服务和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应用将成为移动用户的热门选择。不同用户在网络延迟、吞吐量、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不同,基于服务质量和体验质量,其中有些应用程序对网络延迟和可靠性的要求是弹性的,而有些应用则有严格的要求。考虑到如此多样化的服务质量和体验质量要求,在密集用户场景,如何给用户提供较好的用户体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如何解决计算密集型应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