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洪《冷斋夜话》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sqm_crs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斋夜话》是宋代诗僧惠洪一部重要的诗话,流传以来遭受不少质疑,但是该诗话在记事和记言上展现了其特点,反映了惠洪的诗歌倾向,同时蕴含着丰富的诗学思想,值得探讨。本文以张伯伟先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中的五山版《冷斋夜话》为底本,对《冷斋夜话》一百六十二条内容进行整理分析,探讨其蕴含的诗学态度及思想,挖掘其史料价值和诗学价值。文章整体结构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综述前人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以及简介本文的选题意义和构思。正文分为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介绍《冷斋夜话》成书的背景。首先从惠洪坎坷的人生经历、豪放不羁的性格、浓厚的诗文创作兴趣以及深厚的禅宗渊源等方面揭示《冷斋夜话》产生的个人背景。其次,探究《冷斋夜话》形成的社会背景,作为一部诗话,《冷斋夜话》是在宋代士大夫参禅成风和“话”体文学兴盛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再次,探究《冷斋夜话》形成的地域背景,本文认为江西繁荣的文学和江西浓厚的佛教文化给惠洪带来思想熏陶和人生影响,从而形成了《冷斋夜话》“诗禅结合”的诗歌倾向。第二章整理《冷斋夜话》的内容及特点。本章对《冷斋夜话》的一百六十二条内容进行归类整理,证明其在记事上虽有重复突兀的部分但多为客观真实的记载,具有较可靠的史料价值;在记言上虽有部分失误和偏差,但也体现了其独特之处:乐于转述其他诗人的诗论和善于对比评价。同时也分析了《冷斋夜话》是一部以记事和记言紧密结合的诗话,将诗话客观记录和主观评论结合,使之价值最大化。第三章探讨《冷斋夜话》与宋代诗歌的关系。本章通过具体分析《冷斋夜话》内容,发现《冷斋夜话》对宋代诗人苏轼、黄庭坚、王安石非常关注和肯定,尤其是苏轼,表现在频繁转述他们的诗论、频繁引用他们的诗句和频繁记述他们的事迹三个方面,原因在于三者都好“以禅论诗”以及三者的事迹多与禅僧衲子相关。而且本章还总结了惠洪特别推崇苏轼的原因有三个:苏轼擅长以禅入诗,苏轼具有豪放豁达的人格,苏轼推崇和继承陶渊明诗风和人品。第四章归纳诠释《冷斋夜话》主要体现的诗学思想。《冷斋夜话》内容丰富,其思想观散落在其中,本章概括为四个方面:诗歌要以“游戏三昧”为创作态度、以“妙观逸想”为构思方式、肯定“换骨脱胎”法的创作方法、以“含蓄”为审美追求。第五章评价《冷斋夜话》的地位和价值。因历代目录书将《冷斋夜话》归入“小说家”或“杂家”,所以它背上“小说”的名头,其故事真实性受到过度质疑,又因其自身存在失误偏颇,遭到“诞妄”之称;而其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记录了名人言论与事迹,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二是展示了宋代诗歌的时代特点之一——诗禅结合;三是提出有价值的诗歌主张。结语部分对本文观点进行总结,虽说《冷斋夜话》有出现部分不尽完美的地方,但是也蕴藏了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诗学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迅猛增长,城市停车难的问题愈加突显,停车场车位检测技术逐渐成为智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停车场”的概念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除了用
杨奂是金元易代之际重要的理学家、文学家。他青年时期五次参加金代的科举考试,又在蒙古太宗时期的“戊戌选试”中一举夺魁,之后出仕新朝,管理河南地方税政事务。晚年辞官归
散曲是元代新兴起的诗歌体裁,脱胎于宋、金时期的“俗谣俚曲”,在传统的文学创作形式诗、词逐渐僵化的情况下,起自民间的散曲表现出它较强的生命力。散曲分为小令、套曲两大
钟,一种中空的、由外部发力撞击能发声响的器物,既是宫廷娱乐的乐器,也是政治祭祀的仪器,同时还是宗教集众的法器,集礼乐政治与宗教文化于一身,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不可不触及
信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信仰不仅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和人生态度,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马克思
本文主要从《茶人三部曲》中精神内蕴的建构流变、人物谱系的双重文本和茶文化的艺术思维三个方面来考察王旭烽茶文化小说的创作特质、文化偏向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王
事件营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广大的发展,在我国企业营销活动中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面临这世界经济形式的瞬息万变,新闻事件层出不穷,事件营销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很强的
生死是人生大事,而死历来都被看得大于生。但在林文月看来“死,既不浪漫,也不哲学。”正是这种面对生死的淡然态度,让林文月更加关注身边的琐事,更加关注人间的真情。“凡情
元代散曲是中国古典韵文发展史上涌现的一座高峰,在意象方面是与诗、词有相通之处的。尤其是元代山水散曲,作为描写山水、书写性灵的韵文,其色彩意象表现得尤为突出。色彩作
《述书赋》是唐代窦臮、窦蒙兄弟二人共同以赋体创作的书法理论著作,位居古代最长的赋作之列,全文达一万七千余字,兼具文史等多种性质。赋文评论自先秦至唐代二百多位书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