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社会福利制度与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以上海为例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132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大都市基本上都是移民城市,大量涌入大都市寻找就业机会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带来了生机,也滋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尖锐挑战,是城市化进程中,新移民对于本地的认同问题。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人口作为新移民的一支重要力量,从民族村寨、西部地区进入东南沿海较发达的城市,如何对上海产生认同、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对城市发展与社会稳定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本文以上海地区对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产品提供现状为研究对象,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福利产品提供当地的社会认同程度进行研究,为此,本文提出的基本假设是,大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政府提供给这一族群的社会福利产品有关。在社会福利产品的提供上,遵循以市场为主导、政府监管为辅助的结构存在一定制度性排斥因素,不利于形成少数民族的社会认同。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内容、数据米源,前人研究成果和方法,并提出基本假设。第二章界定了本文核心概念,社会福利与社会认同理论,以及该理论的分析路径。第三章研究上海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存现状及其认同困境。通过对在沪少数民族流动群众生存状况的描述性分析,论证社会福利对少数民族社会认同的影响,以及大都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几种认同障碍:群体边界固化与认同跃迁障碍、制度性排斥与认同“增强效应”和社会认同的可逆性特征,第四章是提出大都市在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福利时公共政策优化与完善建议。第五章是结语。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社会福利是建构城市中社会认同的一种支撑性结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政府提供给少数民族的福利产品有关。在社会福利产品的提供上,一味遵循以市场为主导、政府监管为辅助的结构存在一定制度性排斥因素,对形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并未起到预期效果。应该以这个族群的多元身份特征为研究起点,在公共管理上增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福利主体的多元化,建立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合理分工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社会福利,优化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公共专项服务。
其他文献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未来所面对的市场环境将更加开放、消费者(患者)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和挑剔、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不论是医疗技术、设备和资金还是医院服务水平和质量对患者的吸引力等都毫无疑问会成为现代医院所竞争的焦点。面对新的挑战,公立医院必须更加重视医院管理进而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保障医院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公立医院管理主体,医院管理队伍建设对医院管理改变起关键作用
海关作为国家的经济长城,具有监管、征税、统计、缉私四大职能,基层海关关员承担着日益繁重的工作量,冒着巨大的执法风险;工作和廉政的需要又导致人员交流频繁,工作经常变动,使得
10 kV配电线路耐雷水平较低,雷击跳闸事故频繁.而杆塔分流系数对线路的耐雷水平至关重要.根据某山区大跨越10 kV线路参数,利用ATP-EMTP软件建立10 kV线路仿真模型,量化分析线
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越来越多的需求,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也随之不断拓展,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手中所掌握的行政权力日益膨胀,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着一个共同
GIS设备中母线支撑绝缘子健康状况是否良好直接影响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介绍了一例110 k V母线支撑绝缘子发生击穿断裂故障后综合运用多种检测方法,快速、精准地定位了故障